如果某方麵安排不合理,例如,層次、段落的劃分和安排還不夠清楚,就應立即對其進行妥當的調整和修改。
4. 注意語言的修改
演講口才是一種語言藝術,錘煉語言是演講家的基本功。初稿寫成後,還要注意進行語言的修改。
①看看句子是否通順,文字是否簡練。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寫得不通就讀不通、講不通;文字不簡練,說起來就囉裏囉唆。魯迅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立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無可惜。”
②要口語化、大眾化。起草演講稿雖然是筆頭的功夫,但寫出來的東西是用來講的,不是用來看的,因此必須適合有聲語言的特點。
③彈琴看聽眾,說話看對象。如果是麵向普通的工人、農民、市民,就必須使用淺顯、平易、樸實的文字,盡量少用專業術語,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則不易為他們接受。如果是對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講話,語言就可適當文雅些,讓自己的談吐適應他們的水平。當然,能夠做到雅俗共賞是最理想的,那將使你擁有更多的聽眾。
④用詞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語言都需生動形象,有感情,有色彩。要看看修辭是否貼切,是否恰到好處。
⑤語言朗朗上口,節奏鏗鏘有力。最後,要試著朗讀幾遍,看看效果如何。比如,念起來是否上口,語氣是否適宜,感情是否飽滿,音韻是否和諧,節奏是否鏗鏘有力。
5. 注意篇幅的修改
麵對聽眾的獨白式發言,往往有一定的時間限製,修改時還需考慮篇幅的長短是否符合規定的時限。如果超過規定時限,應當壓縮文字,刪減篇幅;倘若不到規定的時限,如有必要,可以再適當增加些材料、擴充內容。
篇幅的修改要做到心中有數,最好是在保持內容完整的前提下,使內容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樣,臨場時,可以根據聽眾的反應和時間的要求,隨時做出靈活機動的調整。
◎ 演講稿修改的具體內容
對演講稿初稿往往要進行修改。修改是寫演講稿的最後環節,也是提高演講質量的重要途徑。演講稿的修改過程,一方麵是對所講內容進一步加深認識的過程;另一方麵也是對講稿的表現形式的進一步選擇的過程。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在不斷深化不斷反複的過程中逐步達到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統一的。人們敘述事物,闡明道理,表達感情,究竟采用什麼形式,才能完美地表達出來,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也存在著一個不斷摸索探討的過程。企望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顯然是不現實的。所謂文不厭改,正說明了“改”的重要。許多著名演講家,都十分重視講稿的修改。例如,美國總統羅斯福,每篇演講草稿寫出後,往往要修改十幾次,到最後完稿時,有時第一稿中的話甚至全改光了。他如此謹慎認真起草和修改,在演講史上已傳為佳話。重視演講稿的修改,其實也是演講者高度責任感的具體表現。
演講稿的修改順序,與演講稿的起草順序和聽眾聽講的順序並不相同。演講稿起草時,人們是遵循存在決定意識的運動規律,從材料開始,即先有信源,然後根據材料提煉主題,再根據主題的要求組織材料,最後通過語言進行表達。而聽眾聽演講的順序則是首先通過接受語言信息,了解演講的內容,再根據內容來領會演講者的用意所在。那麼,修改的順序如何呢?它必須統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先校正主題,然後根據主題要求,采取增、刪、調、變、修等手段,由內容到結構、到語言進行修改。它遵循著“先整體,後局部”和“先觀點,後材料”的法則,順著觀點—材料—語言的順序進行。
從修改的範圍看,演講稿的修改,主要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具體來講,即校正觀點,增刪材料,調整結構,變換手法,修飾語言等。
一、校正觀點
首先通讀全文,看演講意圖是否表達清楚。每篇講稿,必然有一個統領全篇的基本觀點,有時還可能有幾個與之呼相應的小觀點。這些觀點都應該正確、鮮明、新穎,且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檢查和修改,首要的方麵就是校正、提煉和深化演講的主旨。如果發現主題渙散,觀點模糊,立意不高,則必須堅決改正,不可抱殘守缺。否則,必然導致演講的失敗。
二、增刪材料
材料是形成演講稿的基礎,觀點統領材料,材料說明觀點。材料要求充分、典型、新鮮。修改材料主要采取增、刪、換的方法。如果某些事實材料和事理材料不充分,演講內容就會顯得單薄,因此,必須增添和補充一些材料,使內容顯得完整、充實、豐滿。如果材料過多,形成堆砌,就會使演講內容顯得臃腫、拖遝,甚至衝淡或淹沒主題,對此必須削枝強幹,刪除多餘的材料。如果某些材料未經驗證,某些材料比較空泛,不夠典型;某些材料顯得陳舊,不夠新穎,就要采取斷然措施,加以調換,重新精選。增、刪、換的最高準則,就是要實現材料和觀點的高度統一。
三、調整結構
結構是演講稿的骨架,是根據演講主旨要求,將材料構成有機整體的組織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層次安排、段落劃分、過渡銜接等,均要求能更好地為表現主題、突出主題服務。如果發現結構鬆散,殘缺不全,或者輕重倒置,前後脫節等現象,必須進行修改調整,做到結構嚴謹,合乎邏輯,詳略得當,過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