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漂亮的演講開場白(2)(1 / 3)

被譽為中國第一演講家的馬相伯,在一次廣播演講中,一開頭就是:“請看,今日的中國,是誰家的天下?”發人深省,催人奮進,有發聾振聵的威力。

人們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慮,非得探明究竟不可。為了激發起聽眾的強烈興趣,可以使用懸念手法。製造懸念不是故弄玄虛,既不能頻頻使用,也不能懸而不解。在適當的時候應解開懸念,使聽眾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而且也使前後內容互相照應,結構渾然一體。

2001年複旦大學舉辦的《青年與祖國》的演講比賽,當時由於種種原因,會場嘈雜難靜。當時有位同學上台,他剛講個開頭,就立即扭轉了混亂局麵,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他說:“我想提個問題。”台下聽眾立即被他這種新奇的開頭形式所吸引。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青年和祖國的關係呢?”這時,台下聽眾議論紛紛,情緒活躍。他立即引導說:“可以用‘根’字來概括這種關係。”接著,他講述上海男人名字喜歡用“根”字的原因,並歸納說:“我們青年有一個共同的姓,就是‘中華’;有一個共同的名,就是‘根’。‘中華根’應該是中國青年最自豪、最光榮的名字!”話音剛落,全場頓時掌聲雷動。這樣的提問開頭,新穎別致,出人意料,讓人耳目一新,激起聽眾濃厚的興趣。

采用設問開頭的方式,關鍵在於問題要提得好,提得恰當。提問的信息要與對象、場合相適應,同時講究內容的合理性和確定性,要使所眾感到新鮮、出乎意料,能激發聽眾積極思考,而且與後麵闡述的問題聯係緊密,能巧妙而自然地引發出演講的主體內容。否則,泛泛地為提問而提問,問題設計不當,或者故弄玄虛,反會弄巧成拙,不僅不能使人感到新穎別致,反而讓人覺得淺陋俗套。

一位警察局長向群眾報告破獲盜匪的經過,他開始就說:“盜匪們真的都有組織嗎?是的,他們大都是有組織的,但他們是怎樣的組織呢?……”

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先告訴聽眾一些事實,引起聽眾的好奇心,使聽眾急於聽下去,希望聽到盜匪組織的真實內幕。這真是一種值得讚美的開始方法,每個想提高演講能力的人,都應該學習到這一種立刻抓住聽眾興趣的技巧。

引起聽眾好奇心的開場白

每位想在公眾麵前演說的人,應該能夠在開頭就勾起聽眾的好奇心。

下麵是一篇演說開頭的一段話,請你讀下去,看看你對這開頭是否喜歡,是否有興趣。

在82年前,也正是這個時候,倫敦出了一本被公認為不朽的小說傑作,很多人都稱它是“環球最偉大的一本小說”。當該書出版之初,倫敦市民在街頭巷尾,朋友相遇時,都要彼此問一聲:“你讀過這本書嗎?”答案一定是:“是的,我已經讀過了。”這本書出版的第一天,便銷出1000冊,兩星期內共銷去15000冊;自然,以後又再版了許多次,世界各國都有了譯本。在幾年前,大銀行家摩根以一個巨大的代價,買到了這本書的原稿。現在這本原稿和摩根其他的無價寶物,一並陳列在紐約市的美術館中。這一部世界名著是什麼呢?就是狄更斯著的《聖誕節的歡歌》。

你認為這篇演說的開始的確很成功嗎?為什麼它一開始就能引起你的注意,並且還使你的興趣逐步增高呢?就是它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使你的心情仿佛懸在半空中一樣。

美國著名電影新聞報道家羅威爾·托瑪斯講述勞倫斯上校時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當我經過耶路撒冷的某條街時,遇見一個身穿東方君主華麗衣衫、腰間插著一柄僅有穆罕默德的子孫才佩帶的金質彎刀的人。可是這個人的外貌一點也不像阿拉伯人,他的眼睛是藍的,而阿拉伯人的眼睛永遠是黑的或是棕色的。”

他的這段描述,一定會激起聽眾的好奇心,聽眾願意再聽下去,想弄清他介紹的人是誰?為什麼要打扮成一個阿拉伯人?做了什麼?後來怎樣?

一個人也常可以先述說一件事情的結果,使聽眾急欲知道原因,以引起聽眾的好奇心。

有一位學生以這樣的一句話開始:“我們的某位議員最近在立法院開會時,提議通過一條法律,禁止在任何距學校二裏內的蝌蚪變為青蛙,以免擾亂學生讀書。”

你聽了可能要發笑。這位演說者在開玩笑嗎?這是多麼奇怪啊!真有這回事嗎?有沒有,促使你急切地想繼續聽演講者的下文,以釋心中疑問。

人類是好奇心強烈的可愛動物,隻要遭遇與平常稍微不同的事物,便會圍攏上去探個究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夜市中,隻要有一群人圍在一起,你一定會湊上去看看別人在看什麼。難怪有人說你要是在鬧區仰頭持續看5分鍾,周圍便會有許多人慢慢聚攏過來跟著仰頭看,而且人人都想知道你在看什麼,事實上,很可能你隻是脖子酸罷了。

一麵牆上挖了一個小洞,旁邊貼著“不準偷看”,結果十之八九的人看了那張條子都會偷看,而洞內可能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不準看,還看!傻瓜,你上當了。”如果沒有貼“不準偷看”這張紙條,相信沒有幾個人會對一個洞眼有興趣。

演說中,我們不妨製造一個“不準偷看”的絕招,以勾起人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