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修辭語言的表達技巧(1)(1 / 3)

比喻、比擬和誇張技巧

演講中的修辭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就是比喻、比擬和誇張。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這些修辭技巧,對演講主題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體說,當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要表達某一事物或道理時,運用聯想或想象,引進另一種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達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體、更貼切、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使聽者愛聽,聽得明白,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人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善於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讓他打比喻,那麼,惠子就沒法說話了。”

於是,梁王對惠子說:“希望你今後說話時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假若有個人不知道‘彈’為何物,您告訴他彈就是‘彈’,他能明白嗎?”

梁王說:“當然不明白了。”

惠子說:“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訴不知道這事物的人們,您說不打比喻行嗎?”

梁王說:“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這個故事中,本來梁王是不讓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個比喻,說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表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比如,毛澤東曾說,有些人寫文章長而空洞,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這裏,長而空的文章就是本體,臭而長的“裹腳布”是喻體,“就像”是喻詞。

一次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解釋說:“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隻過了5分鍾;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隻過了5分鍾,但你卻像坐了1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切體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原理,讓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們說話是為了描繪事物,或闡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這些東西表述得生動具體,使別人印象深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話半功倍,具有說服力。

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一天,莊子家裏一點糧食也沒有,萬般無奈,隻好拎個袋子到朋友監河侯那裏借點糧食。

監河侯正收拾行裝要外出。莊子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監河侯滿口答應:

“好說,好說,不過我正要進城收租金,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子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等你回來,我一家人不就餓死了嗎?

“老兄啊,剛才我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莊子說。

監河侯問:“什麼事,你快說。”

莊子說:“剛才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在路邊聽見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見人。原來在路旁的幹河溝裏,有一條小魚,嘴巴一開一閉地在叫著。它說:‘我從東海來,現在快幹死了,先生能不能給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趙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後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遊回東海了,你看這樣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地說:‘我現在已經快幹死了,隻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劃雖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已變成魚幹了,先生隻好到幹魚攤上找我了。’”

監河侯聽到這裏,滿臉通紅,連聲向莊子道歉,喊來家人,給莊子裝了滿滿一袋糧食。

運用比喻說理簡潔明了,喻體非常廣泛,俯拾皆是。隻要與你說明的道理有內在性質的共同點,就可以信手拈來,達到目的。

演講中運用比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的理想之路》這篇演講,熱情地歌頌了人民教師。結尾處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作為未來教師的我,沒有太高的奢望——隻求用知識的雨露去澆灌幼苗。像紅燭,將全部心血化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靈;像春蠶,為謀求人類的幸福,吐盡最後一口絲。

這裏把傳授知識比喻為用“雨露去澆灌幼苗”,把“教師”此喻為“紅燭”、“春蠶”,比喻貼切,讚美了人民教師的偉大奉獻精神,表達了對人民教師的無比崇敬的情懷。

在《我的思考與奮起》這篇演講中,演講者將曾經纏繞自己的苦悶比喻為“就像一個圓點,四處延伸著的是大小不等的問號……”當苦悶解脫時,他“頓時覺得眼前的問號漸漸地被拉直了,變成有力的驚歎號。我第一次感到我對馬克思主義是那麼無知,可真有點‘相識恨晚’之感”。這樣一前一後的比喻,形成了一種動態過程,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鋪墊,後者為前者的引申和擴展,兩者配合,生動地展示出思想轉變的過程。

口語中的比喻有以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