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加諾的提問是解釋前的提問。蘇加諾對問題隻做了間接的(去看書)和比喻性(金橋)的回答。這屬於無疑而問,目的全在於引起聽眾的注意。
◎ 引發聽眾思考的提問
同學們,你們見過青年畫家羅中立的油畫《我的父親》嗎?如果見過,還記得那位動人的中國老年農民的形象嗎?讓我們再看看這幅油畫,再看一看我們的父親吧!
這是一篇題為《為了我們的父親》演講中的一段話。見過那張油畫嗎?還記得那個形象嗎?聽眾可能見過可能沒見過,可能記得可能不記得,但演講者沒有等聽眾回答,接著就按沒有見過的情況講下去。那麼,為什麼先要問呢?其目的:對見過的人來說,是喚起回憶;對沒有見過的人來說,是引起注意和想象。這樣講下去,整個的演講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提問的特點主要是讓聽眾產生回憶、思考或想象,為演講者下麵的演說內容的接收做好準備。
◎ 新穎獨特、激起猜測的提問
在《熱愛內蒙古,把青春獻給內蒙古》的演講賽中,有一位男同學一上場就舉著一張紙條,說:“在我即將登台演講時,接到這樣一個條子:‘你連這兒的姑娘都不愛,還談什麼熱愛內蒙古?’”條子讀完,場下一片嘩然,緊接著便響起了一陣富有刺激和挑戰意味的掌聲。掌聲過後,聽眾等待他的下文,又是一陣沉默。待這沉默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他突然高聲講道:“好吧,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告訴你吧,我愛的是全自治區的姑娘!難道還有比這更能說明我對內蒙古的熱愛嗎?”頓時,場下掌聲經久不息。
這個突如其來的、自設障礙的提問,就是能激起猜測、引發興趣的提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也是提問引發的重要形式,是激發聽眾猜測,設置懸念的重要語言形式。
◎ 激發聽眾反思的提問
請看蘇加諾的一段演講:
當列寧建立獨立的蘇俄時,就有了第聶伯河的大水閘了嗎?就有了矗立高空的廣播電台了嗎?就有了普及全國的足夠的火車了嗎?當列寧建立獨立的蘇俄時,每個俄國人是否都已經會閱讀、會寫字了呢?沒有。尊敬的先生們!在列寧所搭的金橋的對岸,列寧才建立了廣播電台,創辦了學校,建立了托兒所,建造了第聶伯河大水閘。
這裏,蘇加諾的問話是反問,答案是很清楚的,因為事實俱在,不需要回答。這種提問在批駁性的、揭發性的、斥責性的演講中,是用得很多、很成功的。
這種提問也是引發式的提問,但它多采用反問句,有時還是連續反問,反問句式的特點是答案在問話之中。為什麼又要問呢?意圖是為了加強語氣,激起聽眾思考,共同判斷問題的正誤,比不問而講效果要強得多。
證明與反駁技巧
演講中經常用到證明和反駁的技巧。演講中隻有充分證明自己的觀點才能讓群眾接受自己的觀點。而反駁也是為自己的觀點服務,這些都是為演講的內容服務的。
◎ 演講中的證明
任何證明都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部分組成的。
論題,就是需要通過證明確定其真實性的那個判斷。我們演講的目的在於表明自己的觀點、主張,即表明讚成什麼、反對什麼。演講中被證明的觀點和主張就叫做論題。
論據,就是用來確定其真實性的那些依據,也就是演講者所陳述的事實和道理。
論證方式,就是揭示論據和論題之間具有怎樣的邏輯聯係,也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過程。演講者如果有了一個正確、鮮明的觀點,又有了許多足以使人信服的事實和理論作依據,但假如沒有一個恰當的從論據到論題的推演過程,仍然不能算是好的講演,隻能是觀點和材料的大摻和。所以,一個完整的證明,必須是一個從論據到論題的推演過程,這個推演過程就是論證方式。
一、證明的類型
根據證明的不同方法,證明又可分為直接證明和間接證明。
1. 直接證明
直接證明是從論據的真實直接推出論題的真實的一種證明方法。直接證明也可借助於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形式來進行。
2. 間接證明
間接證明是通過證明反論題(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的虛假性,進而斷定原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間接證明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選言證法和反證法。
①選言證法。它是將論題作為選言推理前提的一個選言支,運用否定肯定式確定其他選言支為假,從而確定論題為真的一種間接證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