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羊是傳統上的珍貴狩獵動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味肥美,毛皮很厚,可製皮革,雄獸的角和鞭均是有名的藏藥,可治傳染病引起的發燒、月經不調引起的小腹痛、腎病,以及滋補、壯陽等。它並不是家畜綿羊的祖先,過去有人多次試圖用它和家畜綿羊雜交,以培育出碩大的改良種,但都未能獲得成功。家畜綿羊的品種已經有1000多種,用途廣泛,如長毛可以做毛線,短毛可以織布,粗毛用於做地毯,毛皮製作防寒用布、墊物等。它的肉熱量很高,乳可以做飲料、奶酪等。一般認為赤盤羊才是家畜綿羊的野生祖先,而歐洲盤羊則是歐洲綿羊的野生祖先。
北山羊又叫亞洲羊、懸羊、野山羊等,體長105~150厘米,尾長12~15厘米,肩高100厘米左右,體重40~60千克,但最大的體重可達120千克。雌獸的體形較小,通常隻有雄獸的1/3。頭頂凸起,額部平坦,眼睛大小中等,耳朵較短。雄獸的頦下長有長須,長度大約為15厘米,雌獸的須較短。四肢稍短,顯得比較粗壯,蹄子狹窄。尾巴較長。毛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夏季背部為棕黃色,體側為淺棕色,腹麵為白色,雄獸從頭的枕部沿背脊一直到尾巴的基部,有一條黑色的縱紋。冬季毛長而色淺,呈黃色或白色。
北山羊的雄獸和雌獸的頭上都有角,雄獸的角更是極為發達,與眾不同,長度一般為100厘米左右,最高紀錄為147.3厘米。角的形狀為前寬後窄,橫剖麵近似三角形,粗度在25~30厘米,角的前麵還有大而明顯的橫脊,數目有14~15個,雖然並不盤旋,但彎度一般也達到1/2~2/3圈,卻像兩把彎刀,倒插長在羊頭上,真是威風凜凜,別具一格。
北山羊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內蒙古(烏拉特後旗、阿拉善右旗);甘肅[肅北(馬鬃山、明水)];新疆(吐魯番、裕民、博樂、塔城、天山、托木爾峰、北塔山、馬鬃山、塔什庫爾幹、阿爾泰山、喀什、莎車、昭蘇、阿克蘇、伊梨、哈密、烏魯木齊)。
北山羊大約分化為4個亞種,我國有個亞種,分布於新疆阿爾泰山地區的為阿爾泰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為天山亞種。
北山羊棲息於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冬天也不遷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稱為棲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它非常善於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之間縱情奔馳。以各種雜草類為食。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黃昏才到較低的高山草甸處去覓食和飲水。喜歡成群活動,一般為4~10隻,也有數十隻甚至百餘隻的較大群體,,由身強力壯的雄獸擔任首領。它的警惕性極高,在覓食的時候要留下2~3隻雌獸放哨,站立在離群體不遠的巨石上,注視著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群體便立即從容不迫地爬上懸崖峭壁,常常使有“爬山能手”之稱的雪豹也無可奈何。
北山羊通常在11月底到12月初發情交配,雄獸之間互相以長角撞擊,直到一方體力不支,敗退逃走為止,勝者也並不追擊。雄獸追逐雌獸時常做出低頭伸頸的姿勢。雌獸的懷孕期為170~180天,5~7月生產,每胎產1~2仔。哺乳期為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8年。
北山羊的肉可以食用,毛質地優良,絨毛厚,以輕暖舒適聞名於世,是製作高檔“開司米”的主要原料。皮張可以製革。
北山羊在分類學上隸屬於牛科、山羊屬。山羊屬共有8種,共同特點是在下頜部生有胡子或鬃毛,沒有睚下腺,雄獸的角較發達,但不呈螺旋狀,表麵的橫棱不規則。家畜山羊有耐寒、耐粗飼的特點,所以在荒涼的地帶也可以飼養,現在已經遍及亞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山羊的奶比牛奶的脂肪含量高,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毛則以具有白色長毛的安哥拉羊和克什米爾羊最為有名。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一般被認為是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野山羊。
喜馬拉雅塔爾羊又叫塔爾羊、鬣羊、長毛羊等,外形與山羊相似,也有很濃的膻味,體形也與山羊差不多,體長為90~140厘米,肩高95~105厘米,體重80~100千克。與山羊不同的特點主要有:雄獸的頦下沒有長須,麵部和吻部光禿無毛;雄獸和雌獸均有灰褐色的角,角短而側扁,不旋曲,基部的距離比較近,角夾端有皺紋,長度大約為30厘米,最高紀錄為44厘米;有蹄腺;肩部和頸部有長毛,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幾乎與獅的雄獸相媲美。它的頭形狹長,蹄子粗大,尾巴較短,而且腹麵裸露。體毛又長又密,為紅棕色或深褐色,其中四肢和頭部的毛色較深,雄獸的體色又比雌獸深,但偶爾也有灰白的色型。喜馬拉雅塔爾羊在國外分布於克什米爾、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等國家和地區,在我國直到1972年才首次發現,為西藏亞種,僅見於西藏樟木、吉隆和聶拉木的波曲河穀等地。喜馬拉雅塔爾羊棲息於海拔2500~4000米之間的山坡叢林中,從不到林線以上活動,尤其喜歡灌叢較密,山勢險惡的地帶。喜歡群居,每個群體的數量多為30~40隻。性情機警,視覺、嗅覺和聽覺都很好,而且善於隱蔽。爬登懸崖絕壁的本領也十分高超,白天大多隱藏在陡峭山坡上的茂密灌叢裏,到傍晚才出來覓食和飲水。主要食物是冰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灌叢的嫩枝、樹葉等。
喜馬拉雅塔爾羊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雌獸於翌年5~7月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壽命為16~18年。
喜馬拉雅塔爾羊的角不算雄偉和美觀,肉的膻味較大,經濟價值不大,所以偷獵的現象要少於其他羊類。但它的分布範圍十分狹窄,數量也非常稀少,總數僅有500隻左右,所以仍然需要積極地進行對它的保護工作。
喜馬拉雅塔爾羊在分類學上隸屬於牛科、半羊屬,或稱為塔爾羊屬。半羊屬中共有3種,即喜馬拉雅塔爾羊、阿拉伯塔爾羊和南印塔爾羊。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體形粗壯,四肢較粗,蹄子寬鈍,雄獸和雌獸均有相似的角,角形粗長,向上後方作弧形彎曲,基部寬,有一個龍骨狀突前緣,沒有眶下腺,南印塔爾羊體毛較短,呈黃褐色,背部有一塊灰斑。分布於印度南部地區。阿拉伯塔爾羊的體形最小,肩高為62厘米左右,體毛也較短,呈灰褐色。分布於也門及阿拉伯半島的南部一帶。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態介於綿羊與山羊之間,外貌也確實兼有這兩類羊的一些特征。就體形而言,岩羊很像綿羊,不過它的角不盤旋,而近似山羊,但雄獸的下頜又沒有胡須,也沒有膻味。它的體形中等,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體重為60~75千克。頭部長而狹,耳朵短小。通身均為青灰色,吻部和顏麵部為灰白色與黑色相混,胸部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麵,轉為明顯的黑紋,直達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內側則呈白色或黃白色。體側的下緣從腋下開始,經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後肢的前麵蹄子上邊,有一條明顯的黑紋。臀部和尾巴的底部為白色,尾巴背麵末端的2/3為黑色。冬季體毛比夏季長而色淡。雄獸的四肢前緣有黑紋,而雌獸則沒有。雄獸和雌獸都有角,但雌獸的角很短,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漸變得尖細,橫切麵幾乎為圓形。雄獸的角的長度為60厘米左右,最高記錄為84.4厘米,既不像盤羊那樣盤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皺和顆粒,也不像北山羊那樣朝後呈彎刀形,而且具橫棱,而是先向上,再向兩側分開外展,然後在一半處稍向後彎,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個角的表麵都比較光滑,末端尖細,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橫棱,橫切麵為圓形或鈍三角形,雖然沒有盤羊和北山羊角那樣奇特,但也因為特別粗大,顯得十分雄偉。
岩羊在國外分布於錫金、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青海(共和、貴德、興海、祁連、門源、皇城、天峻、德令哈、芒崖、格爾木、花石峽、瑪沁、互助、循化、黃河源頭、長江源頭、玉樹、稱多、曲麻菜、雜多、治多、囊謙、瑪多、甘德、達曰、班瑪、久治、同仁、尖紮、澤庫、河南、貴南、同德、烏蘭、都蘭、剛察、海晏);西藏(亞東、拉薩、希夏邦馬峰、珠穆朗瑪峰、聶拉木、曲宗、薩迦、定結、帕裏、麻江、旁多、囊傑、隆子、普蘭、奇林湖、江達、察雅、芒康、波密、察隅、改則、丁青、雙湖、索縣、安多、申紮);雲南(哈巴雪山、白馬雪山、德欽);四川(理塘、德格、康定、巴塘、寶興、峨邊、木裏、丹巴、瀘定、九龍、雅江、白玉、鄧柯、甘孜、石渠、阿壩、若爾蓋、小金、汶川、壤塘);陝西(太白山);甘肅(酒泉、當金山口、岷山、蘭州、迭部、康樂、和政、臨夏、永昌、武威、肅南、肅北、文縣、武都);寧夏(賀蘭出);內蒙古(包頭);新疆(且末、若羌、塔什庫爾幹、皮山、墨玉、和田、洛浦、策勒、於田、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