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不予周王便,商紂再傳八百年。
於是乎,周軍打道回府,聞太師趁勝追擊,生擒周武王,活捉薑子牙,剿滅西周一幹反賊,再保商湯江山社稷永相傳;各界大佬再度開會商議勢力範圍劃分之事,完美的大團圓結局,即可落下帷幕。
但是,號稱代表天道的聖人們是很看不慣這類商業片的結局的。所謂聖人,在天道的大旗下,以世間為盤,眾生為棋,隻賭輸贏,不論其他。
《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祭拜的時候,用麵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亦是欲蓋彌彰之舉。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裏去了。
白話意思為: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莊子也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字麵意思很明白:聖人不死絕,世間大盜也就不滅絕。如此說來,“聖人”和“大盜”簡直可以用“同義詞”來概括。所謂聖人,就是為世間立下行為規範、成為人類楷模的人。古時有句話,道是:“天生聖人,為世作則。” 而其中的“則”,音雖為此,其字為“賊”,後世相當多的戲劇流傳中,“賊”為“則”音。可見,此句實意為:天生聖人,為世做賊!連曆史學家司馬遷都相信治亂興衰是由於有沒有聖人賢人造成的。然而縱觀中國曆史,可謂聖人賢人輩出,可結果又如何哪? 梁啟超說:二十四史乃一部帝王將相改朝換代的曆史。 吳晗說: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貪汙的曆史。 魯迅先生說得更尖刻,或者說是另一種透徹: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個引用,我記得魯迅向來是頁葉通用的)
聖人本應該是高高在上,俯覽眾生,任你雷霆風動,我自巋然不動。挽袖子擼胳膊,小孩子打架大人下手,是個有臉麵的人都不屑於去做的事情,號稱神仙界聖人的元始天尊同誌竟然夥同同樣是聖人職稱的太上老君下手了。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三霄娘娘隻知道一鬥在手,天下任我走——事實上也是如此。九曲黃河陣一擺,愛誰就誰不理睬。隻要是天下之人,無能破我陣者。注意,僅限於天下之人。可有誰會想到天上之人也幹些不明所以的勾當呢,況且他們還有著相當的實力資本。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導師馬克思也有說過:“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
麵對曾經玉帝插手、截教扶植六百年江山的商朝,如果轉而用自己扶持一個八百年的朝代取代,這是一個怎樣的利潤概念?這人間香火供養將是怎樣的龐大數目?高額回報的誘惑之下,聖人也忍不住了,我是聖人我怕誰,鋌而走險,踐踏法律算什麼,這是戰爭年間嘛,一切皆有可能。
元始天尊:太哥啊,八百年呐,幹一票吧?
太上老君:輿論啊,注意百姓輿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