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2)(1 / 3)

在學習經濟學時,要注重實證性分析和規範性分析,但也要記住實證表述與規範表述的區別。許多經濟學僅僅是努力解釋世界的運行,但經濟學的目標往往是改善世界的運行。當你聽到經濟學家做出規範表述時,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跨過界線從科學家變成了政策顧問。

思考方式三:注重觀察

17世紀時,英國著名科學家和數學家伊薩克·牛頓有一天在一個蘋果樹下看書,在抬頭的一瞬間他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好奇心油然而生。經過認真觀察,他發現身邊所有的物體墜落都是由上往下進行,這種現象引發了他的思考。

在反複的思考和觀察中,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理論,這個理論不僅能解釋蘋果為什麼掉在地上,而且也適用於宇宙中的任意兩個物體。其後對牛頓理論的檢驗表明,該理論在許多情況下會發生作用(盡管正如愛因斯坦以後強調的,並不是在一切情況下都發生作用)。由於牛頓的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他觀察到的現象,所以現在全世界大學物理課中仍講授這一理論。

雖然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一個極為平常的現象,但是由於牛頓觀察到了,並且進一步觀察思考進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眾所周知的牛頓定律。

對初學者來說,聲稱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經濟學家畢竟不用試管或望遠鏡進行研究工作。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的:“所有科學不過是日常思考的提煉而已。”科學的本質是科學方法——通過冷靜地觀察思考建立並檢驗有關世界如何運行的各種理論,這種研究方法同樣適用於研究一國經濟,就像適用於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進化一樣。

雖然愛因斯坦的評論對諸如經濟學的社會科學和諸如物理學的自然科學同樣適用,但許多人並不習慣用科學家的眼光去觀察社會。經濟學家努力以科學家的客觀性來探討他們的主題。他們研究經濟的方法與物理學家研究物質質和生物學家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樣:根據觀察提出理論收集數據觀察、分析數據證明或否定原先理論。理論與觀察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也發生在經濟學領域中:通過觀察和進一步觀察,經濟學家將抽象的理論與真實的社會現狀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結論。

經濟學家比作家要理性得多,與作家的漫無邊際地想象相比,經濟學家更加注重在生活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研究。不同的觀察內容,造成經濟學家在研究方向上各有側重,在這方麵男女經濟學家不同的研究關注點就體現出來了:男經濟學家們關注經邦濟世這類大事時,女經濟學家更關注貧困與平等,她們比男經濟學家有更多同情心;當男經濟學家沉醉於邏輯推理和數學模型時,女經濟學家更善於從生活小事中揭示經濟學的真諦,她們比男經濟學家有更敏銳的觀察力。

所有經濟學家都注重觀察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詮釋經濟學理論,國外的大牌經濟學家如貝克爾、諾斯都在自己的書中加入大量的事例分析,而這些事例都是通過他們在生活中的觀察得出。一位經濟學家生活在經曆了價格迅速上升的國家中,會受到這種觀察的刺激而提出一種通貨膨脹理論。這種理論斷言,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高通貨膨脹就發生了。為了檢驗這種理論,這位經濟學家可以收集並分析許多不同國家價格和貨幣量的數據。如果貨幣量增加完全與價格上升的速度無關,這位經濟學家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通貨膨脹理論的正確性。如果在國際數據中貨幣量增加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事實的確如此),這位經濟學家就會更加確信自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