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災害(1 / 3)

1.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麵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麵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麵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幹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曆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麵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麵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幹旱,幹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係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幹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采取一係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幹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蕩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髒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髒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蕩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麵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遊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爾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幹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產生嚴重影響:首先是台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幹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幹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範圍幹旱。

據曆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係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穀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1997年春夏之交開始沸騰的赤道“氣候開水壺”——厄爾尼諾,以其來勢之凶、發展之快、強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稱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單位評為十大國際新聞之一,並且受到我國及世界各國高層決策者及環境、經濟學家的密切關注。

早在形成之初,江澤民總書記就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農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家有關部門邀請專家就此進行了谘詢,並向中央領導提出書麵報告。專家指出,厄爾尼諾的生態、環境、氣候效應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早期,人們對東太平洋出現的暖洋流興趣十足,為其取名為“上帝之子”。一是因為它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更主要原因,它與當地的豐收年景有關。1925年人們目睹了秘魯附近發生的暖洋流,當年3月沙漠地區降雨量多達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總和不足20毫米。結果,沙漠變成綠洲,幾乎整個秘魯覆蓋著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紛紛長出了莊稼……盡管人們也發現,許多鳥類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壞,但人們依然相信是“聖嬰”給他們帶來了豐收年。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別對生態、環境、氣候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家確信,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提供的評估材料顯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魯是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事件發生前,秘魯供應的魚粉占世界38%,1982~1983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使雞的零售價猛漲;菲律賓幹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和潛在影響難以估計。

我國科學家對1871~1997年發生的30餘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認為,以熱帶東太平洋地區洪水泛濫、熱帶西太平洋地區荒蕪幹旱為特征的厄爾尼諾,對世界的影響弊大於利。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厄爾尼諾,使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重大損失:澳大利亞發生數十年最嚴重的幹旱,糧食持續減產,經濟作物破壞嚴重;印尼、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損失慘重,舉世矚目;厄爾尼諾還使美國東部出現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運輸等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東亞許多國家經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嚴重減產。我國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明顯而複雜,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一是厄爾尼諾年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幹旱;二是長江中下遊雨季大多推遲;三是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四是全國大部冬暖夏涼;五是登陸我國台風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規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因為製約我國天氣氣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氣環流、季風變化、陸地熱狀況、北極冰雪分布、洋流變化乃至太陽活動等。

至於厄爾尼諾形成原因,則是當代科學之謎。大多科學家認為不外乎兩大方麵: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1997年12月份就出現了20世紀末最嚴重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海水溫度的上升常伴隨著赤道幅合帶在南美西岸的異常南移,使本來在寒流影響下氣候較為幹旱的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岸出現頻繁的暴雨,造成水澇和泥石流災害。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常使低緯度海水溫度年際變幅達到峰值。因此,不僅對低緯大氣環流,甚至對全球氣候的短期振動都具有重大影響。一百多年來,著名的厄爾尼諾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

流經南美沿岸的秘魯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幾乎與秘魯海岸平行的東南信風的吹送下,表層海水離岸外流,深層海水上湧補充,同時將營養鹽類挾至上層,因而浮遊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魯沙丁魚等冷水性魚類在這兒繁衍、棲息,使該地區成為著名的東南太平洋漁場。可是在某些年份,東南信風暫時減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過赤道沿厄瓜多爾沿岸南下,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水溫迅速升高,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因未適應新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由於沿海水溫上升在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最為激烈,秘魯居民將這種海水溫度季節性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為西班牙文音譯,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汙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產,使工人失業。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才稱為厄爾尼諾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決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五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產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三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三十五年來最嚴重的。據統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學家和海洋學家專門用來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的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厄爾尼諾與印度、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的幹旱,赤道中太平洋島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的異常多雨有著密切的關係,與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熱帶風暴的減小、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麵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麵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向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幹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麵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製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陷入了幹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家智利、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智利全國13個大區有9個遭受水災,災民超過5.1萬。在阿根廷和智利邊境地區,安第斯山區積雪最深達4米,公路被阻,人員被圍。在厄瓜多爾沿海地區,更是山洪暴發,通訊中斷,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引起這一海洋生物災難的是秘魯寒流北部海區的一股自西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厄爾尼諾暖流,它一般勢力較弱,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強,在受南美大陸的阻擋之後,就會掉頭流向南方秘魯寒流所在的地區,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上升3℃~6℃。原來生活在這一海區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由於不適應這種溫暖的環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魚類作食物的海鳥、海獸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繼餓死或另遷它處。災難最嚴重的幾天,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海麵和灘地上到處是魚類、海鳥及其它海洋動物的屍骸。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產生硫化氫,致使海水變色,臭氣熏天,使泊港艦船的水下船殼變黑,並隨著霧氣或吹向大陸的海風潑向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和汽車,在它們表麵也塗上了一層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過一樣。當地人便把這件厄爾尼諾的“塗鴉”之作稱為“卡亞俄漆匠”。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布的動態平衡。這一海氣變化往往伴隨著出現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幹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同前幾次一樣,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影響到了中國。最明顯的表現是它能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6~8月期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異常高溫,首都北京這一時期天氣悶熱異常,使得空調器的銷售出現空前興旺的景象。我國往年夏季高溫所在地區長江中下遊一帶,重慶、武漢、南昌、南京四大“火爐”卻有兩個“熄火”。地處北方的山東等省份因持續高溫,出現了罕見的旱災,黃河山東利津水文站斷流達222天,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南方許多地區的雨量大大高於往年。據報道,澳門1997年全年前8個月的降雨量超過了過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降水紀錄,“七一”香港回歸那天,持續不斷的大雨自始至終伴隨著隆重的交接儀式,令人印象深刻。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

聖嬰之後有“女嬰”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拉尼娜現象也是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是東太平洋沿著赤道醞釀出的不正常低溫氣流,導致氣候異常。其發生頻率比厄爾尼諾現象低,上一次較強的情況發生在1988~1989年間。1988年夏,北美的大幹旱烤焦了從加裏福尼亞到佐治亞的大片土地,使穀物收成減產了1/3。美國西部森林火災不斷,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一度被大火所吞。隨後颶風又從加勒比海上空呼嘯而過,侵害多數的中美洲國家,僅尼加拉瓜一國的損失就達數百萬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1998年5月厄爾尼諾現象才告結束,全球氣候尚未恢複正常,拉尼娜現象又出來為患。令不少地方分別出現嚴寒、冬暖、風雪、幹旱和暴雨等災害。從世界範圍來看,拉尼娜現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風雨和洪災,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起幹旱,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釀成洪災,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則是異常的潮濕天氣,與厄爾尼諾引起的現象正好相反。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呢?科學家對此一直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麵比南美洲西部洋麵水位高出大約50厘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向相反方向流動,即由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其盡頭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響,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區變成了暖水區,該區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範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注,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裏,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當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加速時,赤道帶附近自東向西流動的洋流和信風加強,把太平洋洋麵暖水吹向西太平洋,東太平洋深層冷水勢必上翻補充,海麵溫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現象。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刹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麵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曆史記錄顯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餘年間共發生10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來的最近幾年裏竟出現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實屬曆史罕見。

而且,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著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是誰在助長“聖嬰”、“女嬰”作惡?人們已經認識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人類無法阻止的純粹自然災害之外,許多災害的發生多多少少同人類的活動有關。"天災八九是人禍"這個道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那麼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否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呢?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係?有科學家從厄爾尼諾發生的周期逐漸縮短這一點推斷,厄爾尼諾的猖獗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助長了"聖嬰"作惡。當然,要證明全球變暖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起了作用還需大量科學佐證。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的結果,也可能產生一個更溫暖的世界,這樣,是厄爾尼諾現象引起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加快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人類最終徹底走出"厄爾尼諾"怪圈,也許就取決於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態度.

2.南亞次大陸地震

當地時間2005年10月8日上午9點左右,南亞次大陸發生裏氏7.6級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家都有強烈震感。該地區因地震而造成的死亡數超過7.9萬人。

地震造成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首都的建築物發生1分鍾左右的震動,引發了泥石流,把多個村莊夷為平地。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是重災區。美國地質勘探局稱,震中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東北大約100公裏處。

法紮爾一臉悲傷,他的妻子和弟弟已經在自家房屋倒塌那一瞬間遇難,當時他費盡力氣才將受了重傷的女兒送到醫院,可女兒還是不治而亡。一天之內連續失去了3位親人,法紮爾怎能不感到末日來臨?他說:“這場地震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我看到周圍的房屋在轉眼之間全都坍塌,那種景象簡直太嚇人了。”法紮爾還說,在送女兒去46公裏以外的醫院的途中,他路過一個有兩萬人的小鎮,那裏的受災情況更加嚴重,“整個鎮上所有的房屋都被夷為平地,就像一座廢墟,又像人間地獄。”

在另一個村莊裏也發生了類似的故事,隻是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魯克曼的女兒幸運地活了下來,雖然他的妻子也在地震中死亡。他說:“村子裏所有的房子都倒了,現在大約還有500人被埋在廢墟下麵。醫院裏人滿為患,隻有8名醫生和幾名護士,但卻有800多名傷者,大家隻好在走廊裏等著,重傷者不得不躺在院子裏的地上。我聽到到處都是傷者痛苦的呻吟聲和死者家屬難過的哭泣聲,很多傷者渾身是血,衣服上也浸滿了血跡,慘不忍睹。”

由於當地下著大雨和冰雹,泥土變成了粘稠的泥漿,救援工作進行得比較困難。此次大地震由印度次大陸板塊與亞洲板塊相碰撞所產生的摩擦力導致,地震發生前毫無征兆,多數居民仍在睡夢中。

10月8日是伊斯蘭堡齋月的第二天,又逢周末,按照穆斯林的習俗,他們是淩晨4時吃飯,然後繼續休息,加上8日是周末,所以當地大多數居民在睡夢中被“活埋”於廢墟,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

由於一些不法建築承包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震區近年來新建的“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由於缺乏防震意識,災區的大多數建築在建造時根本沒考慮抗震因素,從設計、選材到施工存在眾多隱患。

邊遠地區營救工作困難:在巴控克什米爾,救援行動進行得十分遲緩。當地的交通、通訊、電力供應幾乎全部中斷,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巴基斯坦發生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向穆沙拉夫總統致慰問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個人名義,向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遇難者親屬和受傷人員表示誠摯慰問,對不幸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

印度總理辛格向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致慰問電,稱雖然印度部分地區也在此次自然災難中遭受損失,但印度仍將為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聯合國表示正在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等國就救援展開合作。美國總統布什也向巴基斯坦和印度等表示慰問,國務卿賴斯稱美國已經做好了提供援助的準備。

有地震專家表示,這起地震與去年引發南亞大海嘯的地震密切相關,未來幾年內,南亞地區仍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甚至引發另一次大海嘯。

這次地震是每年向北移動5厘米的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碰撞所造成,和2004年12月26日引發世紀海嘯的蘇門答臘9.0級強震一樣,都是印度板塊移動的結果。英國地質專家穆森表示:“印度洋是在一個往北移動的地殼,印度板塊正被擠入歐亞大陸板塊下方。”有台灣地震專家指出,這起地震威力相當於128顆廣島原子彈,造成的地表破裂帶約可達100公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9.0級強震,當時就有地震專家預估,南亞地層受強震影響,地層活動轉趨活躍,近幾年南亞地區還會發生大規模的地震,尤其是南亞大海溝一帶要特別注意;今年3月28日蘇門答臘8.7級地震,及此次印巴交界處的7.6級地震,都符合這項推論。專家警告,未來可能出現比這次更強的地震,恐怕會造成印度恒河平原多達百萬人罹難。

3.唐山地震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唐山的地震。震級7.8級,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時43分,在距唐山40餘千米的灤縣又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Ⅸ度。這次地震發生在工業城市,人口稠密,損失十分嚴重。唐山市區建築物多數基本倒平或嚴重破壞,鐵軌發生蛇形扭曲,地表發生大量裂縫,還有噴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發光現象。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傷。鄰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壞。有感範圍波及遼寧、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範圍半徑約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複雜。

強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斷,通訊癱瘓,城市停水、停電,搶修通訊、供水、供電、恢複交通等生命線工程是唐山救災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中央據此迅速布置了各專業係統對口包幹支援的任務。郵電、鐵道、交通、電力、市政建設等部門立即行動,保證了上述係統工程恢複和重建的順利進行。地震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陰雨連綿,人畜屍體迅速腐爛,疫情非常嚴峻,防疫工作采取突擊治療、控製疫病傳染源、改善環境、消除病菌傳染媒介、預防接種、提高人員抵抗力的綜合措施,實行軍民結合、專群結合、土洋並舉的辦法,把疫病消滅在發生之前,從而創造了災後無大疫的奇跡。

現場:曆史將永遠銘記地球的這個坐標:東經118.2°,北緯39.6°。人類將永遠銘記曆史的這個時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淩晨3時42分53點8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潰了!斷裂了!仿佛四百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麵十六公裏處的地殼中猛然爆炸!

唐山上空電光閃閃,驚雷震蕩;大地上狂風呼嘯。在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頃刻間夷為平地。整個華北大地在劇烈震顫。天津市發出房倒屋塌的巨響,正在該市訪問的澳大利亞總理被驚醒;北京市在搖晃不止,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顫動,天安門城樓上粗大的梁柱發出斷裂般“嘎嘎”的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