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科
從西周開始,秦人就以強悍不羈的宏圖大略,自勵自強,憑借三秦沃野,奠定了“掃六合,天下一”,定秦立國的大業。漢唐之際,關中國脈遠運,使華夏偉業臻於至善。沒有美麗關中的皇天厚土,就沒有曆史上周、秦、漢、唐諸十三都在這塊風水寶地上立國安邦。我們從氣勢雄闊的秦始皇兵馬俑那雄偉的軍陣,那一個個兵俑鮮活的神態和尊容上,看到了陝西“愣娃”、關中硬漢剛毅、沉勇、果敢、無畏的性格。關中黃土的紫氣,使瓜衍淑繁的陝西人辦事利索、截脆,不愛繞彎子。執著自信而又豪爽。因此,曆史上,陝西人大都好義,任俠,慷慨。當然也積澱了他們性格中易衝動,任性自持,執拗倔強的一麵。
《悲歎關中》圍繞陝人秉性,以涇(涇陽)、三(三原)、高(高陵)等縣地為背景,以曹家相門之後十幾代人努力所創的涇陽首富“曹家裕堂”為主線,書中寫了不同曆史時代諸縣地的陝西“愣娃”、關中硬漢們“一钁一銑都是曲,人生舞台展手腳。春風秋雨磨磋過,留作後人來評說”的故事;也寫了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九,發生在以陝西華縣為震中的慘烈空前的關中特大地震。寫了關中硬漢們抓住了那個曆史時代給予他們的苦難與機遇,以“笑踏曲折與坎坷”的膽魄,創造了那個時代風光了數百年的豪門巨富,和不知影響了關中道多少年的“東劉北孟王村曹,不如北山一撮毛”那樣的豪門富室;也寫了那些曾經創造了令關中皇天厚土自豪和驕傲的豪門富室們的後裔,終因忘記其父輩們的代傳世訓,瞬間曇花一現的悲劇。“關中黃土硬漢多,天南地北留腳窩。智者英雄成大器,愚者爭個兩半個,硬的骨骼冷的魄,悲歡離合淚酸澀。”這段開篇詞,就是對關中皇天厚土中好不容易長出來的一茬茬硬漢們“花開花落夠成色”的真實寫照。
我自幼愛聽故事。尤其愛聽關中道先聖、先賢和那些在地方上多有影響,令人敬畏的父輩們,茶前飯後,或夏夜乘涼時,在街頭十字路口,或在老槐下。握著芭蕉大扇,提著青銅水煙袋。坐在青石板上,或蹲在碌碡上。給人們所講的,他們自認為是對人有教育、有啟迪而又令人們可信的那些故事。毋須置疑,這部頗為厚重的書中所集中勾勒出來的部分人或事,就是那些創造人類曆史文化,推動曆史前進,而又處於社會底層的最普通、最貧寒、也最為聰明的老百姓們,一代接著一代,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的真實故事。
2004年秋,當我邁著沉重的腳步,從辛勤耕耘了四十年之久的講壇上走了下來,被診為腔梗後,覺得似乎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稍愈後,便加快搜集整理這部書稿。為追尋關中道陸離萬狀多姿多彩原生態的生活韻味,盡力展現關中人和事真實自然的誘人氣息,又拜訪了諸縣地先賢、先輩。2006年正月開始,借著醫病,把當年在街頭、在老槐樹下、及其諸縣地賢達為我提供的所聞所想,按照不同曆史經緯,以初淺的文字,編織了起來。
我生在美麗關中,怎能忘記母親般的這塊熱土?之所以將關中數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歌詠歎了出來,意在追憶那個曆史時代,那個曆史時期,陝西“愣娃”,關中硬漢曾經走過的步履的鏗鏘,曾經有過的青春、激情與才華,及其它們曾經無怨無悔、矢誌不渝地為攀登他們心中的那個“王”、那個“狼”,而濃墨重彩打造出自己斑爛奇幻的故事。讀者可究折端倪,然萬勿追根溯源。因為,這畢竟是小說。
2008年5月4日。當我為這部厚重的書畫上最後一個符號的時候,我簡直如同父輩們當年趕著一頭老牛,犁完最後合縫的一犁地,掙得八個勁兒,喘著粗氣,剛走出地頭,累得似乎走不回來的那頭老牛。
我不在乎這部厚重的書怎樣地放在中國高雅聖潔的書架上。我隻在乎把關中五百年來不同曆史時代,那些先輩先賢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這些故事,按照他們謝世前的哪個迫切的囑咐,如實地還原給讀者。值此,我僅以這部厚重的書,向當年那些茶前飯後,在街頭,在老槐樹下講故事的先輩們,向那些曾經熱心關愛我,著力提供資料幫助我,而早已謝世的先賢的英靈,表示誌哀!向那些熱愛民族,熱愛陝西,生在關中黃土地上的那些朋友,那些同仁,那些同道們,表示深切的感謝!
世間無有一成不變的生活。自然也無有被定於一尊的書藝。曆史經緯跨越之大,書中所記諸方諸地諸人諸事之多。加之從未寫過規模這麼大的小說。所以,很難不給熱心的讀者和那些研究小說的專家同道們,留下諸方麵缺憾。我熱切地期盼著每一位關愛我的讀者的公允的批評。
2008年12月16日
於陝西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