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與子
清河王慕容會少年才俊,幸運之神對他的分外眷顧確保他曆經多難而毫發無傷,還得到先皇特殊的寵愛。相比多愁善感的大哥慕容盛,他對過往不多留戀,一身大氣的他張顯了少有的少年英氣,用先皇的話講,那是他留給子孫的霸氣。先皇慕容垂的霸氣全傳給這個孫子,所以竭盡全力的栽培他,把幽州、龍城委托給他,立他作大燕國的繼承人。慕容會少年得誌,隻剩耗損磨人的時間來等一日大展宏圖。
忽然從冥界起來一道冷風,萬裏送暖的光柱打了個兒彎拐向別處。先皇走了,帶走了他無限的偏愛。他的愛好,習慣,風格再不必考慮,奉為神明。慕容垂隻是下命令時開頭用的“先皇遺命”的工具罷了。皇上公然違抗遺訓,立濮陽王慕容策為太子,那還是個八歲的孩子,姣好的麵容蓋過碩大的功績,清河王又豈能不恨?不過他已決定要恨太子,不管坐在那個位子的是誰,實質怎樣,結果都是一樣。他對皇上滿懷憤怒,遲遲不發兵救國就是無聲的抗議,被責令後的緩緩而行是要保存實力。
太師、征南將軍庫傉官偉、建威將軍餘崇帶著五千士兵作清河王的前鋒,庫傉匹夫作了幾十年臣子,作過趙國人、燕國人、秦國人、又是燕國人,自然知道生命的可貴,他的宗旨是避免跟魏軍正麵交鋒。前麵的道路不通,魏軍的情況還沒摸清楚,怎可輕易冒動?就這樣一拖再拖,在盧龍耗了將近百天,軍中的牛馬吃得差不多,斥責的聖旨下了幾道,清河王還是不動,答複說要派一支靈便的部隊向前開路,偵查了解魏軍的虛實。庫傉太師是想借以張揚聲勢,把救國的事兒喊的漂亮。
將領們都不想去,麵對危險太師能理解。餘蒿之子餘崇憤然拍案而起,痛斥他們的怯懦,臨陣退縮可恥,上陣殺敵光榮。太師對有人出頭很高興,撥步、騎兵五百給他。餘崇剛到漁陽就碰到一支魏軍,看到形勢明顯的敵眾我寡,餘崇激勵將士主動出擊,大聲呼喊著衝過去。魏軍壓根沒想到還能遇到抵抗,再看個個像是不要命似的,為首的已殺傷了十幾個兵士,紛紛撤退。餘崇追擊,直追到千餘人潰散。這次小勝,不僅殺傷了不少魏軍,長了誌氣,還擒獲了殘兵摸清了附近魏軍的底,軍心稍稍安定、振奮,繼續緩緩前行。三月,全軍抵達薊城。
這些都是前話,還是要費些口舌講述,裏麵的主要人物如現任的清河王、太師、建威將軍等的模樣先摸摸清楚,也好解釋他們以後的行為,這是負責的做法,因為大燕的皇帝正朝這邊跑來。
甲寅(十六),經過一天兩夜、馬不停蹄的奔波,沿途中追擊的魏軍,有趙王隊伍的傳言等種種刺激更加快了禦騎的馬速,清河王得以侍奉聖駕。他是好臣子,知書達理,傾身誘納,善甲曆兵,步騎兩萬,列隊在薊南迎接聖駕。皇上的禦騎車乘比他本人還累,隻能冷談的掃一眼,便匆忙躲進城去休息。
宮廷中的親信、近臣或走散、或逃跑,沒剩幾個,隨行的大都是高陽王的舊部,這些臨時的警衛連起碼的依仗都沒有,驕傲的清河王對這種慘狀難免露出譏諷嘲弄之色。皇上百感交集,連日來的驚嚇使他對什麼事都很敏感,清河王一退下,他就對二王說,“會兒的神色怎麼那麼怪,好像很生氣。”二王懷疑這與立太子一事有關,心中有愧,勸慰皇上,“清河王年紀尚小,還不太懂事。很早就開始獨當一麵,難免養成驕縱的習慣,”不過絕對無惡意,二王擔保會找機會好好在禮儀上教育他。皇上經曆了一段信任危機,誰忠肝義膽,誰又是亂臣賊子,像跳棋似的在心裏七上八下,想把清河王的兵權交由二王,先撥出三千人由西河公庫傉官驥帶領趕去救援中山。
皇上隻想趕快回到古都龍城,但是中山沒帶出的寶貝讓他傷心,薊城的再不能丟下。府庫裏能帶走的全帶走,又加上百輛車,耽擱了兩天。戊午(二十)在薊北二百裏的夏謙澤被魏軍追上,盡職的講這支追兵是由魏國名將石河頭率領的隊伍。
皇上從不打算交戰,清河王出場,大人物總是鄙視一味逃跑,他要出兵迎戰。隊伍原本就是他的,皇上同意。清河王調整好陣勢與魏軍交戰,這還是兩軍第一次依照規矩作戰,鼓號、戰旗、呐喊,前奏有聲有色,二王帶著從中山帶出的部眾從高處衝下來,大戰開始。魏軍寡不敵眾,落荒而逃。目標變為追殺,燕軍追了百十裏,殺了幾千人。高陽王又獨自追出幾裏,以解中山不能出戰的遺恨。他同舊部下留台治書陽璆交談,激動的淚灑滿襟。
讀者中有人開始為高陽王抱屈,論人才、武功、戰略、甚至是長相,高陽王也應該是主角之一,為什麼偏偏一直不肯進入他的生活,挖掘一下他心胸內的幾層優良品質?作者隻能回答,“他是好人”,除此之外,竟沒有其他的評論。倘若不信,擦擦眼睛真望進去,會使讀者乏味。這是這類好人的通病,他們做的事一定遵循固有的章程,不管遇到什麼事,原則已經定下,總是會這樣那樣,像騾馬上了套,隻會圍著磨盤轉。相比而言,那些不太完美的人格反而能有很多驚喜的表現,出乎常理。憑著一顆自私自利的心腸,永不枯竭的精力,非同尋常的智力讓他們的形象豐滿無比,比消瘦的高陽王要有趣許多。還是趕緊回到主角上來,他們等的不耐煩了。
清河王不太想回龍城,除了被分走的兵權,還有更為切實的考慮。很早以前,遼西王在龍城鎮守過五年,深受愛戴,緊接著的是高陽王,他隻會呆的更久。二王的輩分、在龍城的威望都不是自己比得上的,他敏感的想到,到了龍城就再沒有自己說話的份兒。還有終有一天會長大、即位的太子,這些在跑路休息的夜裏困擾他,讓他不得安眠。既然睡不著,起來下盤棋吧。
第一局:父親勝
幽州的部隊在清河王手下閑散慣了,又擊退了魏軍,更加狂妄驕縱,不願意隸屬於治軍嚴格的二王。隻要稍一點撥,就跑到皇上那鬧事兒。他們主動請戰,要回去與魏軍交割,組織人代表全軍向皇上表明集體意見:“清河王勇武、智謀都高過當世,我們也與他發誓要同生共死,願陛下和太子,各位王爺暫時留在薊城宮中,我們這些人願意隨清河王向南解救被圍困的京師,再回來迎接聖駕還朝。”
這幫人狂妄、不自知,想靠兩三萬人力挽狂瀾,還慢待皇上的侍臣,有尊嚴的人都不能容忍。侍臣都討厭他們,偷偷向皇上進言(皇上總是需要這方麵的幫助),“清河王因為當不成太子,神態臉色上都表現出不滿,他的才能、勇謀超過常人,又會收買人心,陛下如果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隻怕既便解了中山之圍,也會發生春秋時衛輒自己即位、拒絕父王回國的事。”
皇上是清河王的父親,有權公證自己的兒子,他的評價是:“清河王年紀還小,才幹也比不上遼西、高陽二王,怎麼可以獨自承擔帶兵征戰的大任?況且朕正要統帥六軍,依靠他做我的助手,怎麼可以離開朕的身邊?”請願的人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引起了皇上對清河王的懷疑,左右侍臣勸皇上殺掉他,這種事其實時常發生,權利麵前無父子,何況是至高無上的權柄。帝王這類特殊群體總是寧願相信陌生人。
第二局:不出麵的英雄勝
侍禦史偷偷向清河王報信,皇上可能要對他不利。仇尼歸表示了自己另類的忠誠,並獻計獻策,“大王仰仗的就是您的父親和手中的軍隊,如今軍隊已經不在您手裏,聖上又聽信讒言,要對您不利,為今之計,隻有先誅殺手握兵權的遼西、高陽二王,廢黜太子,自己擔任東宮的位置,兼任宰相、大將軍,以此來匡正恢複社稷。”清河王猶豫不決,這對父子就像兩個勢均力敵的棋手,仔細監視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父親先動,他找來信任的二王,商議要除掉清河王,二王出於親情、道德,為清河王求情,“他千裏迢迢趕來救駕已經很不容易,如果沒有反跡就隨意殺掉他,有損陛下的威望。”
比起威望皇上更在乎自己的安全,“你們現在不忍心,遲早有一天他發動內亂,一定先殺了你們,再來殺朕,到時候你們可不要後悔。”二王默不做聲,執意表達抗議,清河王保住性命。一名小侍很快就把這件事報告給當事人,清河王才感到形勢的危急和威脅到生命的恐懼。
第三局開始:
四月癸酉(初六)的晚上,初夏的晚風吹出一個爽朗可親的好天氣,二十幾名壯漢趁著明朗的月色,分別潛進二王的睡帳,高陽王當即被殺,遼西王深受重傷,抓住一個首領(恰好是仇尼歸)逃往深山。
兒子連夜拜見父親,聲稱二王謀反,並且已經被誅殺了。父親虛驚一場,誇讚兒子能幹,“朕早就懷疑他們。”次日(初七)清晨,部隊照常繼續趕路,將軍餘崇堅持要帶上清河王丟棄的高陽王靈柩,大家都知道他一向固執,清河王隨便他,任他拖著東西跟在軍後。逃跑的遼西王從深山裏出來,一進營就被皇上下令抓住,皇上很生氣,責備他“為什麼自負前言?”長樂王有幸負責逮捕、收押犯人。又走了十幾裏,部隊吃午飯,皇上邀請清河王一起參與給遼西王定罪。長樂王請來軍醫給叔王治傷,遼西王傷的很重,腦袋被擊破,露出腦漿。衛軍將軍慕容騰席間刺殺清河王,父子撕破臉正式為敵。兒子隻是頭部受傷,逃回去發動部眾攻打父親。父親丟棄收集多時的身外之物,與幾百名騎兵奔跑二百裏,哺時抵達龍城,關閉城門。
有人對這場父子反目的戲碼不耐煩了,筆者還是趕緊省去閑話交待後情。兒子派代表使團來見父親,請父親誅殺左右的奸佞之臣,立自己為太子。父親嚴詞拒絕,談判破裂。兒子zhan有父親遺落在後的禦用車馬、服裝、器具,把父親的姬妾宮女分賞給自己部下的將帥,置文武百官,自稱皇太子、錄尚書事,帶部隊向龍城進發,丙子(初九),部隊駐紮城下,兒子與父親在西門對話。父親登上城頭斥責兒子,兒子也不甘示弱,命令士兵大聲喧嘩、起哄,淹沒父親的罵語,炫耀武力。
城裏的將士義憤填庸,傍晚時分出城與叛軍接戰,父親勝,兒子回營。薑還是老的辣,深夜,侍禦郎高雲率領一百多名敢死戰士,偷襲兒子營寨,叛軍完全瓦解。為了省些筆墨,不妨先交待兒子的結局。兒子隻帶了十幾名騎兵逃往中山,(魏主拓跋圭在中山攻慕容詳一個多月不下,撤軍就食河間)他對以前分出去的三千兵馬和庫傉家的信心害了他,好不容易衝破重圍進城,卻被城內的猴子大王開封公殺死。父親失了個兒子,即使是以這種方式,也悲痛欲絕,大施皇恩,收高雲為義子,賜姓慕容,最終連這個也變成成就野心的一個借口。這場父子間的戰爭根本是沒輸沒贏,留下的隻是荒唐和遺憾。
二、所謂皇位
開封公並不知道龍城的事,也沒有聖上的旨意,怎麼竟敢擅自殺死皇子?事出有因,開封公雖然是慕容氏的旁係,連個王也沒封上,但他對尊卑的理解和認識見解獨特。公爵逃離封地,投奔中山,自皇上走後,深受黎民愛戴,認為就是天意要如此行事。如果沒有當初的含恨離開,沒有皇上灰溜溜的逃走,撇下中山不管不顧,沒有煩人的庫僻官驥礙手礙腳,他也不會直接撕破臉皮殺了他。時事造就了現在的慕容詳,他是統帥,完全由民眾選的,這不正是皇位的最高境界嘛?有了這種見地和幾扇高大的城門,開封公決定給自己升官,而且一反曆代帝王的虛偽,堂堂正正的做起皇帝,誅殺還沒跑出城的不服從的皇族和大臣。
五月裏,慕容詳曆數逃回龍城的慕容寶的罪狀,自下廢了他,正式稱帝,重置百官,改年號。一夜之間雞犬飛升的有不少,慕容姓的不多,親戚絕對不少。新朝完全不理會城外的魏軍,正是因為處境危險才要及時行樂,皇帝荒酒奢侈,殺戮無度,有不服從的,“殺”,王公(多是城內新封的)以下五百多人掉了腦袋,籲籲聲沒有了。慕容詳得到公認,一心要作大燕國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