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2 / 2)

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噶瑪蘭廳通判淡水廳同知台灣府知府即補道前翰林院庶吉士年愚弟朱材哲頓首拜撰。

北郭園全集序一

道光癸未(三年),禮部貢士,吾閩通籍者十三人;祉亭鄭公與其選,餘亦忝附驥焉。

公籍隸台灣淡水,台灣土著之登甲科老自公始。當時春明握手,往來數相見。未幾,公歸省侍,餘在京邸,彼此遂暌隔。及甲午、乙未(道光十四、五年)間,公以部郎進京供職,適餘奉諱旋裏。餘服闋再至京,公又已請養歸。浮蹤相左,常以不獲多聚首為恨。鹹豐三年,餘自粵歸。維時疆事多警,聞公在本籍辦團籌餉,保障有功,心竊向往之;而遠隔重洋,竟無從相見也。今則距公歿十有六年矣,其次君稼田觀察奉公「北郭園全集」,郵寄楊雪滄侍讀轉達,屬序於餘;受而讀之。

詩鈔多歸田後所作,抒寫性真,不甚事雕飾。雜文無多,而勸和論一作,助宣教化,特有裨風俗。製藝則醞釀深厚,有國初諸大家風力,與試帖若幹首,大半課餘草也。凡各冊,雪滄侍讀皆有弁言;製藝又經梁禮堂吏部論定。品評備矣,無俟再贅。

獨念公早歲淡於榮祿,篤於行,邃於學,既而力於王事,懋其勳績,以承寵榮於朝,卓然為海東碩望,楷模一鄉。公之著作,自有可傳者在,豈以餘言為輕重。而稼田顧卷卷屬餘者,則以五十年前大羅舊侶,誼托金蘭,人唯求舊,意良厚也。今讀公之集,回憶曩昔,親承謦欬,恍昨日事。因慨念十數年來同譜凋謝,如飄風墜雨之相續;不但吾閩十三人唯餘僅存,即訪當日同榜二百四十人之散居海內者,屈指亦複寥寥,殊不勝暮景晨星之感!而如公行純業盛,其傳也無疑焉。稼田觀察善繼先誌,尤堪欽敬,爰書數語以歸之。

同治十二年二月,同年愚弟林士傳序於榕城烏麓山館,時年七十有三。

北郭園全集序二

鄭祉亭先生歿十有二年矣。嗣君稼田觀察捧其遺稿泣告曰:『此先大夫數十年心血也,將謀付剞劂氏;乃人事蹉跎,家庭多難,自亡兄蔭坡、猶子小坡相繼凋謝,予既困於生計,而諸雛複未長立,深慮遺佚,今編次之役敢請焉》。予受而讀之。竊歎老成典型於茲未墜,況習聞先生之嘉言懿行,嘖嘖閭裏;而稼田善繼先誌,獨能拳拳弗失,予奚敢辭。時庚午(同治九年)五月也。予甫纂淡水廳誌,簿書叢集,幾欲以一身了十人之事,寢饋不遑,日點竄者將及萬言,求一暇晷而不可得。稼田延寓於北郭園,晨夕過從,相與搜求遺事,皆有本之言。獨惜開淡至今百四十年,著述闕如,後學無模範。先生通籍為此邦第一人,其詩文、製藝、試帖,炳炳具在焉。文獻攸關,更不容緩。迨九月廳誌告成,遂踵而編次之得十卷。

先生與予寄籍,一磺溪,一榕郡,然同溫陵產也。今幸獲交稼田,相依日篤。而一門之內,食指千計,黃童白叟,鹹藹然可親,恂恂有儒素風。益歎先生遺澤未艾,不其山下書帶及見於今也!予以海外羈人,得此邂逅,殆文字因緣有夙契歟?嗟夫!海天豪翰,所沾匄來者厥功匪淺,先生斯集既開壖北之先聲,後有作者,其亦聞風而奮然起矣!

同治九年十一月,鄉愚侄楊浚雪滄氏倚裝書於塹城北郭園之試筆寓廬。

北郭園文鈔序

祉亭先生文多散佚,此五篇乃稼田觀察從叢槁中檢以相示。勸和論一作,已刊石於後壠鄉,一時傳誦,雖密菁村氓,幾於家有拓本。十餘年來,漸移默化,其消弭之功豈淺鮮哉!

夫文字有關世道;三不朽中,立言居其一也。儻於人心有所裨益,即此數章,而先正之典型具在,亦何必多雲。

同治九年九月,鄉愚侄楊浚雪滄氏謹序於塹城北郭園之試筆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