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骨所含營養素非常豐富,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與肉類相似,且氨基酸比例均衡、必需氨基酸水平高,屬於優質蛋白,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營養源。
一、骨的結構及化學組成
骨是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所組成。骨膜是由結締組織包圍在骨骼表麵的一層硬膜,裏麵有神經、血管。
骨質根據構造的致密程度分為骨密質和骨鬆質,骨的外層比較質密堅硬,稱作骨密質;內層較為疏鬆多孔,稱作骨鬆質。骨質是由骨細胞、骨膠原(纖維)和基質組成。膠原是致密的纖維狀,與基質中的骨粉蛋白結合在一起。基質由有機物和無機物共同組成,有機物主要是黏多糖蛋白,又稱骨黏蛋白。無機物常稱作骨盆,主要的成分是羥基磷灰石,此外。還含有少量的Mg2+、Na+、F-、CO2-3骨盆沉積在纖維上,使骨組織有堅硬性。
骨髓分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含血管、細胞較多,是造血的器官,幼齡動物含量多。黃骨髓主要是脂肪,成年動物含量多。
胴體出骨率依照家畜種類和膘情分為:牛21.2%~29.2%,豬10.3%~14.1%,羊24.3%~40.5%。骨的化學組成取決於家畜的種類、胴體膘情和骨的結構。一般骨骼含30%左右的水分,在幹物質中一般粗蛋白和粗脂肪各占1/4、粗灰分占1/2。在軟骨中,前兩者占90%,後者占10%;在粗灰分中,Ca3(PO4)2占80%以上,CaCO3占10%。
所示為各種家畜骨的蛋白質組成。
由於處理方法不同,即使同一動物的骨,不同部位的組成也有很大的差別,豬骨的一般組成。
骨是鈣磷鹽、生物活性物質以及鎂、鈉、鐵、鉀、氟等離子和檸檬酸鹽的豐富來源。骨中礦物質組成。
二、骨的貯存
新鮮的骨含有大量的水分,並帶有殘肉、脂肪和結締組織等,很容易引起腐敗。所以新鮮的骨應盡快加以處理,不宜久放。
骨的腐敗和分解的速度與堆放的方法(堆的大小和薄厚)有關,與溫度、通風、濕度。也與汙染程度也有密切關係。濕骨應堆放在低溫、空氣流通和不潮濕的場所。堆垛不宜過高,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每隔3~5d要翻動一次,潮濕和不通風的場所容易引起黴變。堆骨的垛底應墊以潔淨的墊席。應絕對防止蚊蠅侵襲。
幹燥的骨可置於溫度較高的場所保存,但也要通風和避免日光照射。在氣溫較低的地區,春冬季節可放在露天保存,但在骨堆上應蓋上罩布或其他覆蓋物,防止砂石和塵土沾汙。若保存不適當,則會降低骨的品質,甚至變成廢物。正確的畜禽骨骼的保存方法是保證原料、產品合格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