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昨夜業台照輪回,前生舊恨頻頻催。
深悔心機空枉用,而今萬般都成灰。
話說人生在世,爭名奪利。圖財害命,縱欲貪色,欺寡婦,劫孤兒。在當時費盡了千般心血,萬分心機,直到無常一到,報應循環,那平日費心費力謀來的,一件也帶不了走,反落得到陰司去挨苦受罪,倒不如聽天由命,安分守己,吃上一碗老米飯,作一個安分良民,廣行善事,處處與人方便,到頭來不自然惡有惡報,善有善終。如今且表一件果報照彰的故事,看官且莫心急,待在下道來。話說北京乃首善之區,前元曾奠都在此,國朝永樂皇帝,因要坐鎮北方,防禦元胡,遂由南京遷至北京,定了(下)下(了)萬世的基業。那北京城真個是龍蹯虎踞,帝王之都,說不盡的繁華,數不盡的笙歌,貴公大人不可勝計。單表天啟年間,有個太監,姓魏名喚忠賢。先時本為無賴賭徒,賭得把家私都耗光了,氣憤之下,自己持刀將陽物割去,卻得救不死,寅緣得入宮裏給侍。隻因他生性聰明,善於逢迎,就大得天啟爺的歡心,寵幸異常,漸漸就把攬大權,幹預政事。那天啟爺天性忠厚,被奸臣蒙蔽,毫不知覺,反以為忠賢是個忠心的隨侍。事事都交他辦理,他又極會迎合上意,事事稱旨,於是寵幸益專。魏監自恃不凡,便漸漸驕姿不法起來,又勾搭上了天啟爺的乳母客氏,兩人晝夜宣淫,穢亂宮廷,殘害忠良。看官知道一個已淨了身子的太監,怎會還和人幹那把戲?原來國朝宮裏,有這麼一個製度,太監宮女如果情意相投,可以奏請宮內給侍同居,名喚對食,這也是先帝憐憫內監宮女們的孤苦,叫他們享點幹情兒,解解寂寞而已。這魏監本非自幼淨身,刀割之後,淫根並未完全除盡,進宮以來,小心伏侍皇帝,也未及其他,及至得了寵,專了權,就有些飽暖思淫。再說客氏,本為天啟爺的乳母,給侍禁中,已受了多年獨被冷枕,一旦遇見魏監這樣少年英俟,而且還有半截把戲可以將就,不禁大喜。魏監也因客氏是皇帝的乳母,將來諸事全要靠她,也就竭力奉迎,不知不覺之間,二人早已勾搭上了。這日忠賢無事,想和客氏私敘,便約定三更天氣,在禦花園山石後邊見麵。到了三更時分,忠賢伺候禦駕已畢,輕輕溜到禦苑的山石後麵,隻見客氏塗著一臉怪粉。妖形媚狀的在那兒等著他,見了忠賢,裂開黃牙作一個媚笑。說起來,真的不堪承教,忠賢處在禁中,淫根未斷,欲火難熬,何況客氏還能給他好處,也隻有將就對付,忠賢更不答話,迎上前去,自己褪下褲子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一麵摟住客氏,不住的親嘴說:“我的乖乖,我的寶貝,你可急煞我了。”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二人整衣結帶,客氏說道:“你我這樣來往,諸多不便,他日被發覺了,反為不美,不若奏明聖上,令我倆對食。聖上寵愛我倆,當然見準,那時節光明正大,夜夜歡愉,豈不快哉!”忠賢點首稱是。翌日奏明朝廷,果然準二人對食,忠賢有了客氏,如蛟得水,如虎生翼,更加攘權專橫,縱為不法,賣官鬻爵,無所不為。又提督東廠專門刺探外間有沒有人反對他的消息,名為東廠刹(刺)事,朝中多少的忠良大臣,都被他矯旨辱殆盡,隻瞞了皇帝一人。且不提魏監禍國的事,如今且表一人,姓李名世年,表字春華,乃江南蘇州人氏,行年五十一歲,自幼好學,二十五歲中舉,連捷殿試十一名進士。分發廣東朝陽縣知縣,任滿後遷貴州貴陽府知府。為官兩袖清風,守正不阿,因此累次升遷,直到官拜監察禦史,在京供職。元配張氏,早已亡故,繼配沈氏,乃湖州府生員沈謙之女,年三十八歲,幼稟閨訓,德容兼備。這李公雖然為官清正,卻有個美中不足,就是自家已五十開外,尚無子嗣,隻有一女,乃沈氏所生,芳齡一十六歲,小字閨貞。這小姐真個是生得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江南地方靈秀所鍾,小姐更出落得如水蔥兒一般,又兼聰明乖巧,琴棋書畫,無一不通,詩詞歌賦件件皆曉,賦性幽嫻貞靜。把這李公夫婦二人愛的如掌上珠,天上月,恨不得手裏捧著,口裏噙著的一般愛憐,因此也舍不得老早的許給人家。所以小姐長成了一十六歲,還沒有許親,隨著父母在京度日。另有丫環紅玉,隨身伺候,這紅玉比小姐長兩歲。雖比不上小姐的美貌,也生得相貌清麗,一般的伶俐乖巧,伏侍得小姐稱心如意。且說這一日李公下朝回來,夫人連忙迎接,換下朝服,李公悶悶不樂,現於形色,夫人看見不禁納悶,隻見李公長歎一聲,低頭不語,夫人啟齒道:“相公今日下朝回來,因何這等模樣,莫非有甚心事?”李公長歎一聲道:“國家大事,婦人如何能了,隻因見朝中混亂,太監當權,上欺主上,下壓群僚,萬年不易之江山,行將碎於一旦。身沐皇恩,自應報國,但倘事不成,拋下你們母女倆如何過活,我又居官謙介,無一文之存貯,是以躊躇不決耳。”夫人道:“相公此言差矣,自古忠臣以身許國,那顧得家。相公若要為聖朝去奸佞,自管放心去作,縱有不測,相公既能盡忠,妾亦能盡節,至於閨貞這孩子,我想托付給湖州府他外祖處,將來替他說一門親事,也算了這一樁心事。”李公道:“夫人說的極是,我平日太小看你了,這卻不是尋常女子所能說出來的。”李公一麵說著,立刻吩咐預備紙硯,修書湖州府,請他舅爺沈善廉從速來京,迎接閨貞,須臾寫訖,派一個心腹家丁李忠,帶了銀兩盤川,連夜兼程奔向湖州府送信去了。李公餐罷晚飯,夫人小姐俱去安歇,李公心裏有事,踱到書齋坐下,鋪好紙硯,預備寫一奏摺,參劾魏監,正在握筆凝思的當兒,忽然平地一陣狂風,飛沙走石,好不狂暴。這時正是九月天氣,已涼未寒,窗戶方才用紙糊了,卻不料風勢勁猛,將窗戶一直的吹開,把書案上的紙吹出書齋,李公不覺一怔,連忙追出,隻見明月在天,花影浮動,那紙平放在階前,那裏像有狂風的樣子。李公覺得這事有點蹊蹺,方才明明是陣狂風撲進屋內,將紙卷了去,如何又平平靜靜的安放在階前,李公暗暗稱奇,一陣靈機觸動,遂仰天默祝道:“過往神靈察監,下界微臣李世年,隻因太監魏忠賢弄權禍國,塗炭生靈,敢以鬥膽,直諫天顏,尚乞神靈扶助,俾得除去奸佞,天下太平。”李公祝畢,又是忽的一陣狂風,李定睛看時,那紙不是仍然好好的安在桌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