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82歲的老人因患耳疾走進了荷蘭的一家醫院。醫生在查看病入耳朵時,發現他的左耳道深處有一個小棉球。當問起棉球的來曆時,老人經苦苦思索後方才回憶起,那是32年前他治中耳炎時放進去忘記取出的。醫生對老人進行了耳力檢查,發覺他的右耳已聾,而左耳聽力卻相當好。這個重要發現說明,老年性耳聾並非完全是由於年齡的增長引起聽力自然衰退造成的,它很可能與人長期受到外界噪聲的損害有關。為了證實這一點,美國科學家特地來到遠離噪聲幹擾的非洲的蘇丹偏僻地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居住在那裏的馬巴安部族老人的聽力,比美國城市中的年輕人的聽力還強得多。
據調查分析,在高噪聲車間裏,噪聲性耳聾的發病率高達50%~60%,甚至於90%。俗話說“十鉚九聾”,確實不假。
科學家對在噪聲環境中工作10年以上的人進行心電圖和腦電圖分析,發現他們的心電圖和腦電圖已跟正常人不同。原來,噪聲能使人的交感神經緊張、末梢血管收縮、心動過速、血壓變化。難怪長期工作在噪聲車間的人,高血壓發病率比無噪聲車間高好幾倍呢!
噪聲還會使人心情煩躁、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有人對電話交換台進行調查,發現噪聲級從50分貝降到30分貝,差錯率減少42%。
科學家還用各種動物做實驗,研究噪聲的危害。
猩猩蠅是一種小昆蟲,它們的壽命大約是30天。把猩猩蠅放在沒有強噪聲的環境裏飼養,平均壽命是33.7天。同樣的生活環境加上每天8小時100分貝的噪聲,它們隻能活28.1天了。
把健康活潑的小白鼠放到試驗箱裏,對它們播放165分貝的強噪聲,小白鼠的反應過程為:未放噪聲前,小白鼠既活潑又健康;噪聲源開始發聲,小白鼠表現出驚恐煩躁;在持續的噪聲中,小白鼠瘋狂跳竄,想逃出這可怕的環境;小白鼠無法逃脫這可怕的環境,絕望的小白鼠互相撕咬掙紮;後來,小白鼠開始抽搐;最後,小白鼠死去了。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切僅僅發生在幾分鍾裏!
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噪聲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噪聲對入耳聽力的影響,同它的強度大小有關。在科學上,聲音強度的大小是以“分貝”為單位來計量的。一般說來,在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中,噪聲強度低於30分貝時,人們感到十分寂靜,並且對人體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在40~45分貝時,人們白天工作仍然感到比較安靜,但夜晚睡眠多少要受到驚擾;50~60分貝時,人們開始有吵鬧的感覺,醫生聽診受到了幹擾,準確率要下降20%;當達到65分貝時,人們的工作、學習和開會受到明顯幹擾,打電話都會感到有困難;達到75分貝時,人們會覺得很吵,兩個人談話必須靠得很近才能聽清楚;持續在80~90分貝時,人耳的聽覺變得遲鈍,別人平常的談話已經無法聽清;100~110分貝時,人耳感到難以忍受,聽力受到嚴重損傷;120~130分貝時,人耳被刺痛,隻須待1分鍾,耳朵就會出現暫時變聾;超過130分貝,人耳聽力完全喪失,嚴重時耳膜破裂,甚至發生腦出血或心髒停止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