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有人登上小笠原群島並在那裏定居下來的是在1830年,但一開始卻是在火山列島的父島上而不是硫磺島,也並非是日本人.兩個新英格蘭人,一個熱那亞人和20餘個夏威夷人才是這些群島上最早的居民.1853年美國的海軍準將佩裏準備占領父島和硫磺島,以此作為美國海軍和遠洋貨船的補給站,但富蘭克林.皮爾斯總統製止了這一行動.1861年,也就是在佩裏準將放棄這一行動的8年後,日本人宣布,這些島嶼是日本航海家小笠原於公元1593年發現的,並把這些島嶼命名為小笠原群島,並全部將這些島嶼並入日本領土.其中包括火山列島的3個島嶼也同時被吞並.
從太平洋西岸的地圖上來看,一連串的島嶼從東京灣的入口處一直向南延伸,一直到距馬裏亞納群島300海裏處才終止.最前麵的是伊豆群島,然後是小笠原群島,最後是火山列島.火山列島是由從南向北排列著的3個島嶼組成,硫磺島是位於中間的一個島.
硫磺島是一個典型的火山島,從空中看下去有點不太好形容它的形狀,象是一塊牛排,不!更象是一塊石頭.它長約2.5公裏,寬1公裏左右,差不多相當於紐約曼哈頓區的一半但要少一點.在該島比較狹窄的南端有一座死火山,海撥大約有1800米左右,從遠遠的海麵上,就可以看見這個大自然豎立在硫磺島上的天然標誌.在英語中它叫‘蘇裏巴喬‘山,但日本人卻叫它摺缽山.
硫磺島上的火山活動並不頻繁,但整個島的一年四季都處在一種熱汽騰騰蒸汽彌漫的情景之中,這是滿島沸騰的硫磺礦坑所造成的.因而空氣中時刻充滿了類似於臭雞蛋似的硫化氫氣味.島上的居民以習慣於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呼吸著在外人看來是難以忍受的硫磺味極重的空氣.其實,硫磺島的地勢很有點象西班牙的直布羅陀,隻不過這是一個海島.在島上到處都布滿了約30公分厚的黑色火山灰,島上植物茂密,叢林密布,但島的本身卻並不是很適合種植和進行較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期,日本人在島上的居民也隻有1100餘人.這些居民住在他們自己搭建的日式小木屋內,在島上種植了一些蔬萊,波蘿,香蕉,甘蔗和穀物,但收成很低,勉強能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島上的主要工業是一家製糖廠和一個硫磺冶煉廠.每2個月有一班航船從日本本土開到這裏,給島上的居民帶來日用品,也順便帶走島上生產的工農業產品.這個島是由東京府作為日本本土的一部份來進行管理的.
但硫磺島卻是一個時刻充滿危險的島嶼,該島的居民們擔心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一夜之間就會消失在太平洋中,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這個島上的火山活動一直未能真正停下來過.某些地方的地層隨時都會破裂,噴出大量的岩漿,有時會突然冒出一個小島嶼,幾天後又下沉不見了.1941年中,就在這塊地方,一塊還冒著熱煙的土地從海水中升起,而且上升到了海拔120米左右的高度.但在兩年後,即1943年的某天,這個小島又突然消失了,它沉入了海下200米的深處.這些變幻莫測的現象,並不足以阻止缺少土地的日本人到這裏來安家落戶.因此硫磺島並非是一個人跡罕到的荒島,相反,它還具有一定的開發程度.
在火山列島中,隻有硫磺島適合於修建機場,但適合並不等於容易.1940年初,一個名叫‘馬淵建設協會‘的團體打算在硫磺島和日本本土之間開辟一條航線,他們開始在摺缽山附近修建機場,但一開始就遇上了不小的困難,除了要對付又細又輕象煙塵一樣,厚達半米的火山灰外,要平整掩蓋在火山灰下堅硬的火山岩石,也是一仵費力費時的事.機場勉強修建了一條長約400米的跑道後,這個計劃被放棄了.從軍事角度上來講,硫磺島一開始並未引起大本營的多大注意,隻是海軍在1941年中派了一名大尉上島來修建炮台,這名大尉帶來了150餘名海軍陸攻隊員,這是該島的第一批駐軍.同時到達的還有2000多名工人,硫磺島開始熱鬧起來了.
直到菲律賓戰役開始,日本海軍連遭挫敗,日本軍方大本營終於清醒的認識到,沒有海軍的支持,菲律賓群島是肯定守不住的.接下來,美國人將會有兩條進攻日本本土的路線.大本營判定,危險將來自西南方向的福摩薩(台灣)和東南方向的中太平洋一帶.美軍在占領了菲律賓群島後,以該島為跳板,很可能進攻台灣.在拿下台灣後,沿中國海北上,越過琉球群島,日本本土九洲就暴露在美國人的槍口下了.另外一條進攻路線就是攻占中太平洋上的火山列島,然後是小笠原群島,伊豆島,從這個方向直插橫濱,從那裏就距東京近得多了.舍此之外無第三者.於是,日本大本營決定,在加強台灣島上的防禦的同時,也開始大力增強硫磺島,這個以前並不引人注目的火山島上的守備力量,準備在這裏挫敗美國人的進攻.
應該說,日本海軍在這點上,遠比大本營中的軍方決策人員更有眼光一些.1943年末,美國中太平洋的進攻開始,馬紹爾群島陷落時,海軍就認識到,美國人接下來的行動是從中太平洋方向向日本本土挺進,硫磺島作為抗擊美軍登陸本土的前哨陣地,其防禦必須得到加強.
44年初,海軍派來了久保利之大佐,同時登島的還有5000名海軍特別陸戰隊員,這支部隊帶來了30餘門大炮,120挺機槍,還有近70門各式輕,重迫擊炮.海軍運輸船隊還送來大量的水泥,鋼材,磚等物資.海軍開始加固原有的炮台,修築碉堡,為保衛這個火山小島作準備.5月開始,日本陸軍也開始派部隊上島,最先是智藏野中佐率領700名官兵到達了硫磺島上,也開始構築防禦工事,接著又一批1200人的支隊來到這個小島上,這支部隊帶來37門大口徑火炮,約60挺機槍,還有21挺高射機槍.6月初,又開來一支有1500名官兵的陸軍分隊,這樣在這個2平方公裏多一點的小島上,共擠滿了約近9000人的日陸.海軍部隊,而且還有部隊將陸續登島,這個每時每刻都冒著硫磺蒸汽的小島大有人滿為患之感.
駐守在硫磺島上的陸,海軍部隊開始修築各自的機場,但由於地質的原因,建築機場十分困難且進展緩慢.到44年年底,陸軍修建的機場也隻能起降滑跑行程較短的‘零式‘戰鬥機.倒是海軍機場可以起降象‘九六式‘這樣的轟炸機.但在防守硫磺島應采用什麼方式的問題上,陸,海兩軍卻意見分岐.海軍在沿唯一可以登上硫磺島的,並鋪滿了半米厚的鬆軟的火山灰的沙灘上,修築了大大小小的許多碉堡.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堅決製止美軍的兩棲登陸行動,決戰於近水線.但島上的陸軍部隊卻完全不理這一套,他們花大力氣改造洞穴,將大炮,高射機槍等遠程射擊武器隱藏在洞中,並將洞穴與洞穴之間相互聯通,洞內修築了可抗火焰噴射器攻擊的土牆,還修築了抗**包和手榴彈攻擊的外向斜坡.洞內儲藏大量的彈藥,糧食,藥品和飲水.並在摺缽山上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如果說,當初基督教徒們為了逃避羅馬人對他們的迫害和屠殺而逃到北非沙漠中所修建的地下迷宮,為後世的史學家們歎為觀止的話,那麼日本人在硫磺島上利用大小天然洞穴修築的防禦工事,絕對比那些迷宮更為複雜.而且工程也要浩大得多,整個2平方公裏多的小島地下,幾乎被挖掘一空.一個洞穴不僅防衛周密,而且有幾個出入口,出入口上都有抗擊外來入侵的工事,外行人除非強攻,並願意付出巨大代價,否則很難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