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詞我們小學生是最熟悉不過了。在我們呀呀學語時就會提出很多的“為什麼”了。上了小學以後,你們的“為什麼”是不是變得更多了呢?
喉嚨總“癢癢”的菲菲
在藍天小學裏,一年級的菲菲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外號叫“為什麼”。菲菲每天都有無數個問題:諸如“小鳥為什麼會飛?”“太陽為什麼會落山呢?”“下過雨之後天空為什麼會出現美麗的彩虹呢?”“為什麼下雨的時候,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呢?”……
菲菲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常常問得人發愣,有時候老師也被她問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大家都很奇怪:“天哪,她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為什麼’啊!”菲菲的問題,有的小夥伴可以幫她解決,有的老師或者父母可以給她個答案,當別人也說不出明確的答案時,菲菲就去圖書館尋找答案,反正,不管是什麼問題,都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才肯罷休。
菲菲愛問問題的習慣使得她不知不覺地比別的小朋友懂得更多。在一次知識競賽中,高年級的同學也不是菲菲的對手,菲菲拿了學校知識競賽的冠軍呢!
大家讓菲菲講講她為什麼那麼喜歡問“為什麼”時,菲菲不好意思地說:“當我心裏產生疑惑時,如果不去尋找答案的話,喉嚨就會癢癢得難受,好像我的喉嚨裏有個隨時準備溜出來的問號,於是我就不斷地問‘為什麼’。”
善於提問才能增進知識
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太多的“為什麼”,常常是因為我們的懶惰才故意忽略了,久而久之,這些個“為什麼”就變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了。隻有那些熱愛思考善於思考的人,隻有那些善於發現和提出疑問的人,才能夠有豐富的收獲,取得偉大的成就。
古人把研究和學習稱為“學問”,說明學習不僅是一個學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是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知識和道理的方法,隻有用心鑽研,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相反,不去提出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鬱結其中,這樣既不利於提高學習成績,更不利於個人的成長。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問,學問,會問才能學好。
提問無須臉紅,無知才應羞恥
這是養成提問習慣首先要具備的正確認識。提出問題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在一開始我們可能提出天真幼稚的問題,完全是正常現象,沒有簡單的問題就不會引出複雜的問題。所以你千萬不要因為提出的問題簡單受到同學的嘲諷而感到難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縮。
當然更不能怕老師麻煩就不去問老師,其實對於老師來說,學生能夠思索,能夠提出問題,那是老師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師是十分歡迎的。所以,遇到問題沒有必要去逃避,大膽地去問吧。
不要“迷信”老師
話又說回來,老師也是人,老師並不是科學和真理的化身,他們有時也要出現差錯,所掌握的知識也不能麵麵俱到。因此,我們也不能一味地依賴老師,這樣的話,難免就會妨礙自己的思考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限製了提問習慣的培養,還不利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呢。
及時提問,先思後問
會學習的同學總是一下課,第一個請老師解答他在小本子上記的問題。他準備了幾個小本子,分別記下各科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這樣就可以及時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節省下了那些價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費的大量時間。
學習中積累的問題越多,就會給以後的學習造成越多不必要的困難,要把那些能夠解決的問題及早解決,掃清以後學習的障礙。
小朋友們,當你在知識的海洋裏“遊泳”時,總會遇到一些“攔路虎”,於是,多問個“為什麼”就變成了一種特效藥。所以,養成“多問一個為什麼”的好習慣,會讓你在今後的生活中受益匪淺!
那麼,你現在應該做的,就是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去完成你的作業,去解答你所有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