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內部陰陽失衡的警示燈
快節奏生活,競爭壓力,常致人機體代謝紊亂,一時間,一種亞健康現象——“上火”,成為都市流行語。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嘴裏長了小泡、潰瘍,牙齒疼痛、出血,咽喉幹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幹燥……這個時候“火”就來了,中國人稱為“上火”了。
人為什麼會上火?我們的老祖宗喜歡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陰、陽”是哲學術語,是指一對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體。就人體來說,“物質”屬陰,“功能”屬陽。正常人體的陰陽是平衡的,但是,如果平衡被打破了,就會出現上火現象。
傳統中醫論的上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症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幹等症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症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
其實,人體裏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麼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超過正常範圍的火就是邪火。邪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就顯示為實火。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常見的“上火”症狀由以下幾種“火”引起:
1.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症狀。常用黃連、蓮子芯等藥物清心瀉火。
2.肝火。古人雲:“暴怒傷肝,五誌化火”。有些人心胸狹小,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鬱氣滯而肝火上炎。通常表現為頭痛、頭暈、麵紅耳赤、口苦咽幹、胸悶脅疼。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藥調治,可獲良效。
3.胃火。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症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幹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藥物瀉胃清火。
4.肺火。產生肺火的原因,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其表現主要是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稠痰,甚至痰中帶血。
上火是常見的小病,每個人都經常遇到上火的情況,但在一些人群,上火的幾率高於普通人,他們是:
1.嬰幼兒。嬰幼兒容易肺生火,其原因,一則因為小寶寶自身免疫力還沒有完全形成,二則呼吸道與外界直接相通,最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2.老年人。老人的機體調節能力差了,一有個什麼應激原,就讓機體的陰陽失衡了,代謝紊亂了。外出旅遊的老人,旅途勞頓,如果機體沒有很快適應,調整過來,很可能會上火。
3.特殊時期的女性。女性在經期、孕期、更年期,內分泌處在調整期,再加上一些別的因素,容易上火。
4.上班族。上班族壓力、加班、出差等都是導致上火原因。
上火不是十分可怕的病,有時候它完全是人們不規律的生活造成的,要想減少上火的痛苦,我們平常一定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1.隨時補充水分
常喝溫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包括冷卻體內燥熱,促進表皮循環,還能衝刷口腔中的細菌菌落,抑製生長。即使常待在冷氣房的人,水分蒸發較少,一天也要喝1300毫升左右,流汗時更要多喝。“上火”時也適合喝檸檬水,多吃柑橘類等酸味的水果。如果不喜歡水淡無味,也可多喝舒緩茶飲,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銀花等花草茶。
2.作息時間要規則
很多徹夜狂歡或通宵趕工的人,第二天都會覺得特別勞累,口氣也特別汙濁,甚至渾身乏力,這都是“上火”的表現。其實,夜晚休息不夠是導致“上火”的重要原因,因此,作息時間規則是預防“上火”的重要措施。
3.提升睡眠質量
睡眠就像計算機關機休息,睡不好會造成身體過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顛倒更是大忌,許多輪夜班的人,幾乎都有火氣大的問題,而從事腦力密集工作的人,血液循環會集中在頭部,導致疲累卻睡不穩,這時可用足浴把火氣往下帶,讓人好睡。
4.飲食清淡
一旦吃了辣椒、大蔥或煎炸食品,或遇到好吃的大快朵頤之後,就要考慮如何麵對“火氣”的騷擾了。其實,飲食應注重平衡和清淡,即盡量做到肉、蛋、奶、蔬菜均衡攝入,不要暴飲暴食,因為食物積聚在胃腸道更容易“上火”。
5.增加體表散熱
常到戶外運動、踏青,多流汗,提升體內廢棄物代謝速率,人會比較清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