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讓身體與陽氣同步“生發”
春季,是最適合養生保健的季節。天氣回暖,草木複蘇,人體的陽氣也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生發。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應掌握春令之氣生發的特點,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麵協調好四個辯證關係,才能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大自然的陽氣在冬季初生,但卻未動,其主要是為了儲備充足的能量,以便濡養來年萬物所需,經過一個冬天的的儲備,到立春開始逐步向外生發,陽氣的生發也意味著生命活力的開始,此時萬物開始慢慢充滿微生機。
人生長在大自然中,與大自然氣息相連,立春之後,人體內部的陽氣也應順天之序及時生發,生長。由於工作,生活的不規律,很多人的氣機不能與大自然保持同步,這就需要我們科學合理的調整生活作息規律,以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和諧,而最佳的調整時間就是每一個節氣了。要想讓人體也隨著大自然的陽氣變化生發,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捂與凍
為適應天氣變化,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天氣變化大,捂才能抵禦寒邪侵入機體,使陽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有效地預防多種春季傳染病。春天在氣溫上升時,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增減衣物。
2.靜與動
春季人體陽氣生發,周身氣血調和,經脈鬆弛,陽氣較易散泄。因此人們在鍛煉時要注意控製運動量,以參加活動量小的運動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陽氣受損。晨練宜舒緩柔和,動靜結合,老人宜在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以達到吸納春陽、吐故納新之目的。
3.陽與陰
冬季天氣寒冷,陰氣外逼陽氣內斂,人體新陳代謝趨緩,萬物蟄伏,是蓄養待發的時期。到了春季,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趨於活躍,體內之陽與外界春之陽氣相應滋長,因此春季是養陽的最佳時節。但是,由於春季天氣變化不定,風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時,要特別注意陰陽調和,以防損傷到人體正氣。
4.甘與酸
春季人體處於肝旺之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亢升,損傷脾胃,故不宜過多食用。而甘辛之品有利於養肝護脾,因此可適量攝入蔥、棗、花生、蜂蜜、新鮮黃綠色的蔬菜、水果及幹果等。春季進補的原則,應以平補為主,忌大辛大熱的滋補品。春季百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大量花粉,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季節。有慢性疾病或是過敏體質的人,春季一定要忌口,忌食“發物”,如蝦、蟹、鹹菜等食物,否則舊病極易複發。
除了上麵所說的幾個方麵外,在春季,我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保養體內陽氣
《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春夏養陽”。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應注重對體內陽氣的保養。陽氣就是通常人們說的“火力”,也就是人體的產熱機能和新陳代謝能力。
春季氣候多風善變,北方還有供暖造成的溫度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要給身體一個最起碼的溫度保障。穿衣蓋被都以稍多稍厚為宜,隻要不會出很多汗即可。特別強調的是,要注意背部保暖。
2.注意作息起居
春天到來之時,白日漸長,黑夜縮短,人的作息起居也應該有一種主動的調整適應。按照古人四季養生的原則,春天應該“早臥早起”。春日的清晨陽氣初升,此時與之順應,身體活動起來帶動氣血的運行,才能激發防病禦邪的“正氣”。
3.加強戶外運動
在溫度適宜、風力輕柔的春日裏,接觸戶外環境,盡可能多的呼吸新鮮空氣和曬太陽。經過冬天在室內的長期封閉,此時多與天地自然之氣做一番溝通交流,對身心健康有益,這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