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選擇利用你的逆向思維(1 / 1)

成功的契機,往往在於思維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機智過人。有一天他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水缸,孩子們一時都慌亂了起來。有的大喊:“來人啊,救命啊!”有的拚命想把落水的小夥伴拉出來,司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們不難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後,大多數孩子是按常規思維救人的,即“使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取的是超常思維,即“使水離開人”。

實際上,我們與其說是“超常思維”,不如說是“逆向思維”來得更貼切些。也正是憑著“逆向思維”,司馬光才得以化險境為安全,其事跡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教育精品。

顯然,逆向思維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按常規辦事,不循規蹈矩,顯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維在一個方向受阻時,馬上改換新的方向,而那個“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規思維的“死角”。因為常規思維往往表現出一種定勢,墨守成規,按常規辦事,往往隻有一個思維角度,一個常規方向。

這顯然是兩種旗幟鮮明的對立,然而,逆向思維往往隻有當它被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且通常是,離開語言文字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時,便又很快把它給忘了。現實生活就像一台龐大的消化機器,逆向思維一放進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幹二淨。

常規思維有著那麼強大的力量,作為一種“定勢”、一種“常規”,其本身就證實了它的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決非隻是個體的問題,而往往與整個民族,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那些常規定勢,往往正是世代傳統的沉澱,而這,也正是其具有強大力量的根源,正因為這強大的社會曆史後盾,使得它的地位堅固得難以輕易動搖。

而我們仔細探尋那些世代相傳的紐帶時,便發覺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傳送工具。所以,我們這些經過教育與社會磨練的大人才會不時驚奇於孩子的睿智,並由此便以為自己又發現了一個天才。而事實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後能繼續以其神奇的智慧而著稱於世?

可笑的是,司馬光這一被公認為思維奇特的孩子,長大後,卻成為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極力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其反差之大,著實讓人驚奇。而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小時候雖令人稱奇的將那頭大笨象的體重給稱了出來,然而長大後,卻也再無傳奇作為。

所謂的超常、逆向思維,在孩子步向成熟時,卻反而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不要為我們的社會辯護,我們並沒有對社會譴責什麼。作為一個社會,它無法不擁有一係列的秩序規範,而這,便是“常規”的社會基礎,便是所謂的“框框”。而我們的“逆向思維”便是要在這嚴密的框框中尋找立足之地。無疑,這是一件難度極大的工作,若不是刻意追求,我們難脫“常規”之手掌心。

所以,具有“逆向思維”的人往往就會在社會中有所成就、有所名聲。但這種人在社會中卻又寥寥無幾,因而其軼事便易於為人們所傳說。

倫琴發現倫琴射線後,收到一封信,寫信者說他胸中殘留著一顆子彈,須用射線治療。他要求倫琴寄一些倫琴射線和一份怎樣使用倫琴射線的說明書給他。

我們注意到:倫琴射線是無法寄的,這不僅是無知,而且帶戲謔成分,求人幫忙,卻不莊重,居然開玩笑。換作常人,實在應該好好教訓他一頓,闡述一下道理。但倫琴卻回信道:“請你把你的胸腔寄來吧。”以謬還謬,顯然比怒斥一通效果好得多。他不為不敬重的來信而感情用事,這是一種受辱不驚的超常感情,而正是這種感情,才使他作出了不同一般的應對辦法。

逆向思維就像天空絢爛的彩虹,無論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出現,引起的都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讚歎與向往。

而當今,逆向思維早已成為社會各界推崇的對象,尤其是在當今最熱門的工商業界,更是備受關注。經濟學家和管理者口中的所謂利潤來源、創新,實際上便是對逆向思維的一種訴求。創新要求人們把握住別人所忽略的機會,它不同於發明。通俗一點,它隻是對一些現存的東西加以利用,而這些現存東西的價值通常是無法為常規思維所察覺的。所以,人們對企業家的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創新。因為,創新便是利潤,而對企業家本身而言,創新便是成功。

所以,逆向思維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界,都有著其獨特而巨大的價值。啟發自己的逆向思維,無疑是一個邁向成功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