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確定了是對的,就決不能妥協。
你知道約翰·萊特福特嗎?他不但是個博士,而且當過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這部名著前,他鄭重指出:“天與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點誕生。”
狄奧尼西斯·拉多納博士生於1793年,曾任倫敦大學天文學教授。他的高見是:“在鐵軌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將不能呼吸,甚至將窒息而死。”
1786年,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裏國王費迪南德四世,坦率地發表了感想:“莫紮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國王不懂音樂,我們可以不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
樂評家也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記上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家夥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教我忍無可忍。”
有趣的是,樂評家亞曆山大·魯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報了仇。他在雜誌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貝多芬一樣聾了,他運氣真好,可以不必聽自己的作品。”
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它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你聽說過艾倫斯特·馬哈嗎?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存在。”
愛因斯坦對以上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10歲於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有被批得一無是處的時候。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曾在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
1906年,他又在日記中說:“隻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梭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
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評的時候。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評。真正的勇者就是始終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別人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