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學會思索(1 / 1)

如果您提出了目標——想在科學領域中獲得盡可能大的成果,那麼必須把思考的時間留出來。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已經很晚了,他見一個學生仍坐在工作台前,便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呢?”

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幹什麼呢?”

“我也工作。”

“那麼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於是,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麼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思考呢?”

這個問題提得真好!

拉開曆史的帷幕就會發現,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給思考留有一定時間的。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偉大思想家黑格爾在著書立說之前,曾緘默六年,不露鋒芒,在這六年中,他即是以思考為主,鑽研哲學。而這平靜的六年,其實是黑格爾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牛頓從蘋果落地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人問他這有什麼“訣竅”?牛頓說:“我並沒有什麼方法,隻是對於一件事情作長時間熱情的思索罷了。”德國數學家高斯,在許多方麵都有傑出的貢獻,有人稱他為“數學王子”,而他則謙虛地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做出同樣的發現的。”

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在回答一位抱怨沒有時間考慮問題的年輕科學家時說:“……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這不是短時期,而是一年、二年、三年),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製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