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你善良的心境,舍棄你打擊他人的獵槍,你會成為一位教育家或哲學家。
小學4年級時,因功課太差,父母不得不決定讓小羅留級。第一次班會上,新班主任戴老師讓小羅做完自我介紹後,說:“現在進行班會下一項內容,全體起立,為插讀我班的羅同學鼓掌祝賀,因為他得到了兩倍的同學與朋友。”
戴老師對“留級”最美麗而智慧的說法,給當時才10歲的小羅造成的心靈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誰沒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呢?誰不想當一回“肩膀”,為受難者支撐起一片新天地?人在自卑無助時,請握住一旁向你伸出的溫暖之手並站立起來。請記住這隻溫暖之手,它可以直達你的靈魂,解開你的心結,激發你的勇氣。
工作後的小羅,凡是他經手的交易,一般都很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得益於大學讀書時老師的一條批注。
那是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節實驗課後,小羅拿回了老師批複過的實驗報告,右上角沒有簽注成績,翻到最後一頁,有一行紅筆字:“寫得一塌糊塗的報告,表示你有一個一塌糊塗的腦子。”
似乎現在已經很少能夠見到這麼不客氣的批評人以及能夠接受這麼不客氣的批評的人了。同學、同事之間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背後,少不了相互揣摩暗中較勁,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老板對雇員,“指使”多於“指導”,推行所謂隻看結果不問過程的時髦管理。其實,諍言未必不善意,有時候,直抒胸臆要好過推諉搪塞。
一天晚上,小羅加完班已是10點鍾了,他走進附近的一家小食店,叫了一份蝦仁炒飯。很快就聽到了旁邊兩個人的小聲對話:
“飯沒有了。”
“再煮一鍋。”
“再煮一鍋?”
“再煮一鍋!”
近半個小時後,小羅吃到了炒飯。飯間小羅問那位身兼服務員的老板,快打烊了,再煮一鍋飯豈不是浪費?你完全可以說“明日請早”的呀。
“不浪費,”老板說,“要想吸引一位顧客,做宣傳、打廣告等等,所需要的費用遠要比一鍋飯的成本大得多。另外,您已經走進我的飯店裏了,這就給了我們機會,有時機會也是成本啊!”
我們又如何看待生命中的“成本”呢?有些“隱性成本”,我們未必看得到。比如,有人喜歡即時“結賬”。求我辦事?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錙銖必較,號稱新經濟新觀念;有人信奉“空米袋搬米”或“吃小虧占大便宜”;與此相反,有人不計成本,對自己的“愛人”或子女,傾其所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兩種人看起來精於算計,惟獨忽略了“人情”這項無形資產,後一種人連應有的“固定資產”都消耗殆盡,何以維持基本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