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戰勝華爾街,投資理念的勝利(1)(1 / 3)

作為“全球最佳選股者”,彼得·林奇具有獨特的股票投資理念,這是他投資成功的基礎,也是筆者和無數追隨他的投資策略進行投資的股民受益最多之處。他奉行價值投資哲學,“投資公司而不是投資股市”;他相信自己的實際調查研究,不高估專業投資者的技巧和智慧;他提倡“不要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勢”,並忽視股市的短期波動;他認為“好公司的股票遲早會有良好的表現”,於是堅持長期持有股票;他堅持構建投資組合,降低投資風險。這些成熟的投資理念,即使不能全部掌握其精髓,也能使普通投資者具有高人一籌的視角,從而成為一個股市的成功者!

投資公司而不投資股市

重視股票的“載體”——企業

股票隻是表象,上市公司才是實質,你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企業狀況。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常說:“要投資於企業,而不要投機於股市。”在他看來,企業本身的好環比股票價格等因素重要得多。因此,他不太注意所謂的技術分析,而是強調基礎分析中對某一行業、某一公司做具體的分析。他認為任何一個產業或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甚至“女士的絲襪好過通訊衛星,汽車旅館好過光纖光學”。隻要公司內在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就可以購買。1982年,彼得·林奇大舉建倉艾科卡領導下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股票,20世紀80年代末重倉持有儲貸行業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這類似於國內投資者曾經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句話:“沒有好的股票,隻有好的價位。”

尋找到一個優秀的公司,隻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主要關注兩個方麵,即對資產的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的評估。資產評估在一個公司資產重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盈利能力評估主要度量企業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價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強,即意味著公司股票價格具備在未來上漲的可能性。

說到這點,我們自然會聯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技股曾經輝煌一時,有的美國公司甚至創下了市盈率500倍的驚人紀錄,可見其股價的高漲。但是彼得·林奇卻對這些創造奇跡的高科技股票退避三舍。

他認為,在美國走向後工業化時代的轉型中,成長股比比皆是,服務業表現尤其出色。餐飲連鎖公司和零售公司通過全國擴張,能在10~15年內保持20%的年增長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這些公司不僅和高科技公司一樣有高收益、快速增長,而且風險相對來說較小。他認為,要確定該公司的擴張期是否走到頭了,能否抓住“最後的機會”,是抓住這些成長股的關鍵。

彼得·林奇總是在無休止地尋找那些值得投資的公司。當一家瀕臨傾家蕩產的公司有新產品或者營業額比去年好,或者某項政策對該公司有利時,他就會去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總的趨勢對某一行業有利,他就會買一批該行業中的公司的股票,也許是幾家,也許會多達十幾家。在這種機會麵前,他並不一定要對一公司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分析以後才會買它的股票。他關鍵是先要看好這一個行業。而且林奇也不限於某類股票或行業,成長股、價值股可以,金融業、製造業也行。他要的是一個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係統風險,在控製風險的前提下達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他的資產的靈活性和多元化,善於以投資組合來分散投資風險。

彼得·林奇經常根據企業具體情況的變動而改變他的投資方向,因此,麥哲倫基金的多數公司存在於他的投資組合中僅一兩個月而已,而整個組合裏的公司一年之內至少要被翻檢一次。他自稱其購買的股票中如果在3個月以後仍有四分之一值得保留的話,那就非常滿意了。

企業會發生變化,競爭局麵會發生變化,國家政策也會發生改變。一旦情況改變,就要采取行動。即使企業本身沒有什麼變化,但股價變了也會促使彼得·林奇采取行動。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買入賣出自己公司股票的舉動。他認為他們買股票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賺錢,所以當公司內部管理人員大量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時,該公司很少會破產。相反,當公司管理人員大量出售該公司的股票時,則是該公司全麵麵臨困境的時候了,除了快速出售該公司的股票外,別無他法。

彼得·林奇在自己所投資的公司中,最看好的是中小型的成長公司,因為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中隻要有一兩個公司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虧損,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