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選擇十倍股,尋找最賺錢的股票(5)(1 / 3)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認為,通過抽資獨立出來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就會變成獨立自由的經濟實體,這種公司常常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好的投資機會,例如Safe一Kleen和美國R玩具公司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分別與芝加哥Rawhide公司以及州際百貨公司脫離了關係。

一般來說,大型的母公司根本不願意看到分拆上市後的子公司陷入困境,因為這樣可能會對這家子公司產生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反過來又會使母公司受到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因此,分拆出去的子公司通常具備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表,為今後能夠成功地獨立運作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旦這些子公司從母公司中獨立出來,它的管理人員就能夠自由地大展手腳,他們能夠進一步削減成本,采用富有創造性的改革措施來提高短期和長期盈利水平。

但是,新獨立出來的公司通常被人誤解,很少能引起華爾街的注意,而且它們的說明書通常準備得倉促、樸素,內容也不誇張。對新獨立公司的股票常常被用作紅利或股息送給母公司的股東,機構投資者對此更是不屑一顧。而所有這些,正是彼得·林奇看好新獨立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反壟斷法等原因,在美國一家發展過大對市場過於壟斷的公司往往會被分拆。林奇認為,在分拆上市公司案例中最為成功的就是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解體時分拆出來的七家“小貝爾公司”:美國技術公司、大西洋貝爾公司、南方貝爾實驗室、Nynex、太平洋有計劃發展公司、西南貝爾公司以及美國西部公司。母公司股票的市場表現非常一般,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1983年11月到1988年10月,七家新成立的“小貝爾公司”的股票平均收益率是114%,再加上股息,其總收益率超過了170%。這一收益率以近兩倍的優勢遠遠戰勝了市場,並且戰勝了大多數著名的共同基金。

機構投資者很少關注的公司

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最好的公司也會有不景氣的時候,增長停滯的行業裏有大贏家。

——彼得·林奇

對彼得·林奇來說,如果能找到了一隻機構投資者持股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持股的股票,那就等於找到了一隻有可能賺大錢的潛力股。如果找到一家公司,既沒有一個股票分析師拜訪過這家公司,也沒有一個股票分析師說自己十分了解這家公司,那賺錢的機會就又增大了一倍。對此,林奇說:“當一家上市公司告訴我上一次股票分析師來公司的時間是三年前時,我幾乎不能掩飾自己內心的狂喜。”

人們一般都認為機構關注的股票才是好股票,那林奇為什麼認為沒有專家關注反而是潛在的機會?其實,林奇表達的意思是:

第一,分析師沒有拜訪過該公司,機構投資者很少持有該股票,說明分析師還沒有注意到這個股票,股票還沒有進入到專業人員的視野中,這時的股票價格一般比較接近內在價值,被高估的可能性很小。投資者經過仔細分析後,如果覺得很好,這個時候介入就相當於買到了一個打折的股票。

第二,當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開始關注的時候,機構投資者資金的進入必然逐步抬高股票的價格,個人投資者逐漸被機構投資者所代替,那麼股票價格會逐步抬高。這樣就產生了超額收益的機會。

第三,如果機構投資者以前很感興趣,最後一窩蜂地拋了股票,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也有可能受到影響,產生拋出的放大效應,這樣可能會使得股票價格產生偏離價值的下跌,這依然也是介入的機會。林奇舉了克萊斯勒和埃克森石油公司的股票進行說明。當然,對於每種情況的發生,關注了不一定要買入,都要仔細分析後再決定是否實際進行交易。

彼得·林奇認為這樣的公司頻繁出現在銀行、儲蓄和貸款協會以及保險公司等行業中,這是因為這類公司有好幾千家之多,而華爾街卻隻追蹤關注其中的50~100家公司。

當然林奇所說的這一點在中國情況略有不同,我們需要正確理解。即股票投資不能光去追逐熱點,不要盲從趕熱鬧,“追漲殺跌”注定將成為市場上的失敗者。我們需要的是提前布局,提前發掘有潛力、最終會得到機構投資者認同的潛力股。而不是簡單的理解為“凡是機構投資者看好的我們堅決不看好,被機構投資者不看好的我們堅決看好”這樣的思路。

處在一個零增長行業中的公司

如果我麵臨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競爭複雜性行業中管理有方的優秀公司,第二種是無競爭簡單型管理一般的普通公司,那麼我定當選擇第二種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