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就像科羅拉多一月的暴風雪一樣平常,如果你有準備,它並不能傷害你。下跌正是好機會,去撿那些慌忙逃離風暴的投資者丟下的廉價貨。每個人都有炒股賺錢的腦力,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膽量。如果你動不動就聞風而逃,你不要碰股票,也不要買股票基金。
——彼得·林奇
林奇應對暴跌的三個建議
我一直認為投資者應該忽視股票市場的短期漲跌情況。不管某一天是跌508點還是108點,最終優秀公司的股票將會上漲而普通公司的股票將會下跌.並且投資於這兩類不同公司的投資者也會得到各自不同的回報。
——彼得·林奇
暴跌行情是股市發展的必然現象,即使人們都不願看到,但它免不了會出現,即便是在所謂的大牛市行情中也同樣如此。美國股市在1982年至2000年間,道指從1000點上漲到10000點,可謂超級長期大牛市,但在這期間的1987年也出現過日跌幅超過20%的大股災。在中國股市中也有這種情況,從2005年底開始的大牛市,在2007年春節長假以後,也出現了大幅下跌。2007年2月27日,中國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二”,深成指大跌9.29%,上證綜指跌幅也高達8.84%,分別創下兩市近10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滬深300指數下跌9.24%,接近跌停,一個交易日兩市市值損失超過了1萬億。很多投資者感到納悶:基本麵沒有利空呀,大盤為什麼這樣跌呢?其實,到現在人們也沒有看到對此有什麼合理而完整的解釋,也許,這就是股市的不確定性,但也可以說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在彼得·林奇掌管麥哲倫基金期間,也出現過暴跌的行情。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便重挫508.32點,跌幅達22.60%,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股市曆史上最大跌幅。而且遠遠超過了1929年10月28日那天11.5%的跌幅。僅這一天內,美國股票市值損失50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當年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是一個最黑的“黑色星期一”,一個“華爾街曆史上最壞的日子”。很多人由百萬富翁淪為赤貧,精神崩潰甚至自殺。
無數美國投資人在暴跌後也在問為什麼,甚至美國國會事後為此專門成立調查小組。可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出為什麼。但是不管為什麼,所有投資人在暴跌後都得麵臨第二個問題:怎麼辦?最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是那些管理巨額資金的基金經理們。
1987年美國股災發生時,彼得·林奇正和妻子在愛爾蘭度假。他管理著100多億美元的麥哲倫基金,在一天之內基金資產淨值損失了18%,損失額高達20億美元。林奇是如何應對的呢?
林奇和國內幾乎所有開放式基金經理一樣,隻有一個選擇:拋售股票。為了應付非比尋常的巨額基金贖回,林奇把不該賣的股票都賣了。林奇的投資風格是青睞中小盤股票,他持有1400家公司的股票,變現十分困難。用他的話講就是:“在最該買進的時候,我卻被迫賣出。”
股災過去一年多後,他回憶起來仍然感到後怕:“在那一時刻,我真的不能確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還是我們即將陷入一場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又或者是事情並沒有變得那麼糟糕,僅僅隻是華爾街即將完蛋?”
作為投資高手的彼得·林奇,在麵對股市暴跌時,為了應對巨額贖回,隻能拋售股票。那麼那些用自己的錢進行投資的中小投資者應該怎麼辦?林奇經曆過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業績。也許他的以下三個建議值得借鑒:
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價拋出。林奇談到,“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絕望地賣出股票,那麼你的賣出價格往往會非常之低。即使1987年10月19日的行情讓你對股市的走勢感到驚恐不安,你也不必要這一天甚至也不必在第二天把股票拋出。你可以逐步減持你的股票投資組合,從而最終能夠取得比那些由於恐慌全部拋出的投資人更高的投資回報。因為從11月份開始股市就穩步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