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給投資者的忠告,成為投資專家並不難(9)(1 / 3)

在股市中有句名言:隻有見識而無膽量的人是賺不到大錢的。可見,要想在股市上有所收獲就必須要有像彼得·林奇一樣的勇氣和膽量,敢大筆投入看準的股票。這就如同想學遊泳之人,剛站到河裏由於膽怯就想上岸,他的遊技肯定不會有多好,隻有站在水中,先試探水的深淺,從淺水處往深水處學遊泳,才可以練出膽量,才可以提高技術。投資股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涉世不深時,可以先摸索,然後進倉。如果連摸索的興趣都喪失,那還是不要涉足股市,想進倉就需要膽略,不能畏手畏腳,看準一個就趕快出手購進。當然,這種大膽是以實際調查為前提的。

要具有超強的耐心

不管你使用什麼方法挑選股票,最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一種魅力,即不理睬環境的壓力而堅持到投資成功的能力;決定選股人命運的不是頭腦而是耐力。敏感的投資者,往往經受不住命運的不經意打擊,而被趕出市場。

——彼得·林奇

等待是一種藝術,而耐心是一種能夠讓你賺錢的美德。彼得·林奇提出個人投資者所具有的品質第一條就是“耐心”。他認為“股票投資和減肥一樣,決定最終結果的是耐心,而不是頭腦”。他不光要求個人投資者具有超強的耐心,自己本身就具有超強的耐心,這也是他成功的保證。

彼得·林奇的耐心就表現在房利美的投資過程中。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買法。有些股票是因為“沒什麼其他股票好買了,買點這個”;有些是“可能這股票有潛力”,也買了;還有些股票是“現在買入過兩天拋出”;有些股票是“替丈母娘買點”的,還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們買的”,有的是“賣了房子買進股票”,甚至“把房子、遊艇全賣了,就是要買這隻股”;最厲害的是“房子、遊艇全賣了還不算,還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們也跟著賣這隻股票。”林奇認為,房利美正是最後的這類股票。

留意美國經濟的人,應該知道房利美這家住房抵押貨款公司,在1938年由美國國會創建並獲得政府信用支持,後來在20世紀60年代初實現私有化。

其主要職能是購買抵押貸款資產,然後將基金打包成債券出售給投資者。2004年,房利美爆發會計財務醜聞。2005年4月初,老謀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過去模棱兩可的態度,堅決要求限製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的規模,因為兩家公司的規模已接近全國住房貸款的四分之一,它們卻在利率和提前償付方麵存在重大風險。

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麵臨危機了。20世紀70年代,房利美的經營模式是“短借長貸”,以較低的利率借入資金,用這些錢買入高利貸的長期按揭貸款,賺取利差受益。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短期利率躍升到18%~20%,但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購買的長期借款利率為8%~:10%,利差收益反而為負值,於是股價從1974年的9美元跌到1981年的2美元,並傳言即將破產。也就在這時,房利美結束了“短借長貸”的行為,采用了包裝抵押貸款,創造了一種“按揭支持證券”然後賣掉的盈利模式。

這樣,當時的房利美從中獲得了很高的傭金收入,並把利率風險轉給了新的買主。

彼得·林奇投資房利美的過程十分曲折。他在1977年在5美元建立了頭筆倉位,但很快就拋掉它,隻賺了一點錢。1981年房利美的股價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資市場因公司領導人和經營模式的變革,股價從2美元反彈到9美元,這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走勢。1983年,房利美真正開始盈利,股價卻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麥哲倫基金總資產的0.37%,而股價卻跌了一半,從9美元跌至4美元。1985年,林奇覺得房利美的曆史負擔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增倉至2%,房利美成為進入麥哲倫基金持倉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價從4美元已反彈到9美元。1986年,彼得·林奇將房利美持倉量收縮到1.8%,而房利美股價從8美元漲至12美元,公司盈利也從’1985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價震動頗大,這也和當年的股災有關,股價從12美元升到16美元,後又跌到12美元,再回到16美元,最後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8美元。這時麥哲倫基金持有2%~2.3%的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