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樹立積極向上的成功者心態(7)(1 / 2)

戴爾進入計算機行業的時候,這個行業早已經強手如林,硬件有IBM,軟件有微軟。所以,當這個20來歲的毛頭小夥大膽地提出了“直銷電腦”和惠普、康柏叫板,所有人都在取笑他的幼稚:沒有核心技術,想要通過組裝電腦和直銷模式取勝,根本不可能!但是,戴爾卻從來沒有放棄過研究顧客,他嚐試著如何去緊緊抓住客戶心理,真正按照客戶要求設計製造產品。最終,戴爾成功了,他可以在最短時間直接把產品送到顧客手上。這種別具一格的營銷方式,為戴爾創造了最強勁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求知需要一種執著。愛迪生當初在試驗新的燈絲材料時,被人問道:“你是不是失敗了1萬次。”他果斷地回答:“不對!我不是失敗了1萬多次,而是知道了這1萬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我還要繼續下去!”

在常人的觀念中,似乎不成功即是失敗。其實在一個人的成長,或者對某項事物求知的過程中,失敗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它,就會誤入一種歧途。

有一所知名大學針對選修心理學的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其中有一道問題是這樣的:你最感困擾的事是什麼?

調查結果顯示,有1/3以上的學生認為,隻要擁有少許成就感,就不知道如何前進。

這種心態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我們從不懷疑一些人天資聰明,學識過人,但是卻做不好一件簡單的工作。問題就出在自我滿足的心理。例如,一旦工作稍有進展,就會感到高興;一旦工作停滯不前,就會感到沮喪,一沮喪就會把工作拋棄。

俗話說,行百裏路半九十。走百裏路,走到五十裏不是一半,走到九十裏才算一半。因為在走到一半路程時,人們最容易鬆懈,產生一種惰性。所以,執著的人在走到90裏時才覺得走了一半。這樣,隻要他繼續再稍加努力,便可以順利達到目標。

20世紀初,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位男子,為了找尋位於茲默斯頓小鎮附近豐富的銀礦礦脈,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幾年。有一次,他在一座小山的側向掘了大約200米的坑道,結果一無所獲,於是就放棄了計劃。沒過多久,這名男子便去世了。10年之後,一家礦山公司買下了茲默斯頓地區的兒處礦區。這家礦山公司重新挖掘了當年被廢棄的坑道,在距離那條廢棄坑道向前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豐富的銀礦脈。

的確,樵夫砍伐大樹,縱然砍擊千次,但使大樹倒下去的往往是最後一擊。所以,隻要找準了工作的方向,就應該全力以赴,擊出自己的最後一擊。很多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沒有把自己的精力集中用在一個點上,不會把一些工作做透、做深。而在大多時候,會因為各種現實事務而停滯不前。少數優秀的人,始終能夠想著如何獲得最好的方法和最好的工具走向目標,並且在越來越接近目標的同時,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方法與工具。

執著是一種膽識

一個人的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在主觀方麵取決於3個要素,即使命、個人誌向和冒險傾向。如果你不能忍受某種程度的風險就不能有所建樹。執著需要一種膽識,當你堅定自己的信念,要做成一件事情時,必須擁有風險意識。

但是,風險意識不是賭性。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道理:一個人問一個哲學家,什麼叫冒險?什麼叫冒進?哲學家說,比如有一個山洞,山洞裏有一桶金子,你要進去把金子拿出來。假如那山洞是一個狼洞,你這就是冒險;假如那山洞是一個老虎洞,你這就是冒進。這個人表示懂了。哲學家又說,假如那山洞裏的隻是一捆劈柴,那麼,即使那是一個狗洞,你也是冒進。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冒險是這樣一種東西,你經過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東西值得你得到;否則,你隻是冒進,死了都不值得。

作為一個職業人,必須要分清執著與冒進的關係,要區分清楚什麼是膽識,什麼是賭性。無知的冒進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無知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在執著於一件事情前,要學會時刻地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