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陽古隆中的諸葛亮草堂牆壁上,我仔細欣賞了磚雕“劉備托孤”。但見劉備頭紮白帶、滿臉病容、強撐著衰邁之軀的神態,以及跪於榻下的劉永、劉理的誠惶誠恐,諸葛亮的滿臉憔悴,我的思緒穿過一千多年的曆史隧道,仿佛親眼目睹了劉備托孤那悲愴的一幕。
陳壽在“先主傳”後評曰:“先生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誠哉斯言!真乃知劉備者,陳壽也。所謂“心神無貳”,不就是一心一意嗎?“誠君臣之至公”,更是可圈可點。劉備打破正統,跳出常規,說如果阿鬥不成器,扶不起來,你諸葛先生可以“自取”第一把交椅,也就是改朝換代,自己當蜀國的皇帝。無怪乎陳壽要伸出大拇指,盛讚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了。
沒有“英雄之器”,也就是英雄的膽識、氣魄,劉備是不可能如此托孤的。天下英雄多矣,而臨終如此托孤的,曆史上也僅有劉備一人。他把關羽、張飛,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得知關羽被害,親自率兵伐吳,真是愛江山,更愛兄弟,義薄雲天,何其壯也;雖然伐吳以大潰敗而終,但他承擔責任,再不回成都,在白帝城安營紮寨,誓守國門。顯示了劉備生當人傑,死為鬼雄,與國門共存亡的壯烈精神。他是一位沒有忘本、性情猶在、具有平民意識的大英雄。“非常人乃有非常之事”,他的托孤,實在是英雄行為。胡三省老先生為《通鑒》作注時,說:“自古托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不僅是摸到了劉備的脈搏,也是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1998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