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語(1 / 2)

《死水微瀾》reference_book_ids\":[7127581575088180255,6867361808961768456,726709024063488308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金牛這兩個字的組合,曾經是成都平原農業文明欣欣向榮的象征,人們賦予了它吉祥而美好的寓意。而與這名字相呼應的,是從這裏孕育出的奮發圖強、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追根溯源,金牛區這個名字是有來曆的。漢朝時期辭賦家揚雄所作的《蜀王本紀》就記錄了曆史上著名的“秦開蜀道置金牛”的故事。

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武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這頭能“便金”的石牛就是通過這條蜀道從秦國來到蜀國的,金牛道因此得名,而放置石牛的地方,就是金牛壩,金牛區也因此得名。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很早以前就為四川做了一個“黑廣告”,但他沒有亂說,確是事實。在秦入蜀前,四川作為一個“四塞之國”,還沒有像樣的陸路通道,隻有向東從重慶經三峽夔門走水路出入,向南有條通往雲南以及南亞國家的隱秘商道。金牛道這條古代“高速公路”開通之後,六百多公裏長的古蜀道從成都北門的起點直奔劍門關,由廣元穿秦嶺,抵達關中平原—終於將三個天府之地—關中平原、漢中盆地、成都平原,連接起來。金牛道也就成了巴蜀與中原交往的第一大道。通過這條路,中原的鐵器、文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了蜀地,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融合。

千百年來,金牛和大道一直都有緊密的關聯。到了20世紀30年代,人們開始在金牛道的基礎上修建川陝公路,這條路貢獻巨大,成為抗戰中的一條大動脈、生命線。川軍由此北上抗日,留下了多少川籍將士鏗鏘的步履,大量抗戰物資從此運往北方前線,而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也是依傍川陝公路修建而成的。位於金牛轄區的成都火車站,是在1952年建成的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開通之時開啟了它的交通樞紐使命。改革開放初期,四川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無數川籍民工從這裏北上南下,成都火車北站每天人山人海。所以說,金牛區的發展有中國交通變化的縮影,更有成都經濟發展的縮影。

“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曾經給蜀道打過“差評”的李白,用這樣的詩句為成都點讚、給金牛加分。他的好友杜甫也“跟帖加粉”,對成都第一印象那是極好的——“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他倆對這座城市的點評,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讚許,絕對不是誇張。府河、沙河、毗河、摸底河、清水河五條河從這裏蜿蜒流過,成都城區的兩座山——天回山、鳳凰山就坐落於區內。著名畫家、號稱“大走客”的吳一峰先生的十七米長卷《岷江勝概》裏就有相關描繪,這也讓今天的我們得以鳥瞰20世紀50年代的金牛美景。如此山清水秀,也許是金沙遺址會出現在金牛區的緣故,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我們可以推斷當時古蜀人富足的生活狀態。比如,沉睡三千年的太陽神鳥金箔、與天地神溝通的神器——十節玉琮、神秘華貴的金麵具等。而值得金牛人驕傲的還不止於此,與成都“同歲”的金牛,在三千多年的歲月長河裏,留給後世許多文明遺存。在成都博物館的藏品中,百分之七十都來自金牛區,包括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東漢說唱俑、經穴漆人、竹簡醫書、蜀錦織機等文物,還有中國唯一的一座地上皇陵——永陵也在金牛。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也有許多金牛出土的文物,這麼多文物在金牛出土,那是因為成都的建城史是從西北向東南發展的。所以說,位於成都西北的金牛不僅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成都文脈擴散、延續的發源地。換句話說,成都城市文化的根就在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