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一個國家特有的傳統曆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涉及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技術、曆史、地理、政治、經濟以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方麵。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國學是一種虛空久遠的學問,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毫無建樹。事實上,國學是從一種更宏觀的角度來建立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我們在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諸種思維方式都可以在國學中找到依據。其實,國學的熱衷者並不少,但是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的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和學術,國學無論從傳播還是傳承來說都頗為有限。
為什麼國學會陷入這種尷尬的情形中?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就是大家對國學的認知有偏差。每當提到國學,很多人認為那是一種高屋建瓴的知識,“實際的利用價值”不大,與其學習這種虛無縹緲的文史類知識,還不如學些更“實際”的、更有“經濟價值”的學問。比如,理科、工科等專業就很受青睞。
也許,在這個信息更新迅速的時代,國學給人一種“不合時宜”的感覺,但是,正是這種“不合時宜”集中體現了國學的珍貴。首先,國學經典中彙集了我們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摸索總結出的思想精粹和生活智慧。其次,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民族在曆史演進中形成的閃光的道德傳統,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們現代人繼承發揚。最後,國學經典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正是這種獨特的魅力使我們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與眾不同又不可或缺的獨立個體。因此,國學中蘊含的厚重深廣的人生智慧足以貫穿我們的生命,能夠對每個人的一生進行一種長期的、宏觀的、形而上式的指導。
對於國學的傳播和傳承,受眾是沒有限製的。但是,從傳播者來說,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文學類科研成果最為顯著的學府,在國學方麵的研究水平和貢獻能力有目共睹。北大是我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近代第一個以“大學”身份建立的學校,傳承著中國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的學統,保持了一種文化傳統的正統風範,也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創。在過去的歲月中,蔡元培、胡適、章士釗、馬敘倫、馮友蘭、朱自清、顧頡剛等知名學者為北大國學的研究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貢獻,已逝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大國學”的觀點。可以說,民國以來,中國國學的研究和傳承集中體現在許多學者和大師身上,他們對國學的反思、研究、繼承和推廣又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學者和大師中很大一部分又和北大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對所有莘莘學子來說,北大國學課堂中的知識精華是真正值得認真學習和用心領會的。但是,如果大師們的智慧閃光僅僅局限於北大講堂,對於社會將是一件憾事。因此,本書從北大國學課中選取精華部分,讓你即使不進北大,也一樣可以聆聽到大師們的諄諄教誨。這是一本輕鬆、好玩而又淵博的書,它將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入中國文化的深處,領略它優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走入北大課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書中按照國學經典《四庫全書》的分類,將內容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個部分,涵蓋經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曆代科學與藝術、典章製度等方麵的內容,不單是收羅了大量國學瑰寶知識,讓大家了解到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還有北大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和觀點佐證。在書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學的重要內容,比如,道家、儒家、釋家到底講了什麼,主要思想和核心內容是什麼,精髓何在。這些對諸子百家學問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博大精深。
編者力圖用簡潔的文字將國學中精華的思想傳遞給讀者,為讀者提供想知道、需要知道和應該知道的國學知識。比起學術研究層麵的知識來說,書中的內容更顯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豐富的內容、簡明的體例,讓你一書在手,就如走進北大國學課堂;一卷在握,就將傳統智慧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