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踏破鐵鞋(1 / 2)

這幅《樵夫飲宴圖》讓柳逸玄大吃一驚,特別是落款“張擇端”三個字更是讓柳逸玄如獲珍寶一般。柳逸玄讓店裏的夥計取下那幅畫來觀賞,卻見這幅畫的紙質和筆墨都是較新的,並無做舊痕跡,看來是一幅剛完成不久的畫作。再來看內容,畫麵上的青山秀水之間,有六個砍柴而歸的樵夫正坐在山間的草亭下飲水、用餐,他們的飲具是幾個粗糙的陶罐和葫蘆,吃的也是些飯團、炊餅等尋常的幹糧。

柳逸玄仔細看了看這幅畫作,畫風與其他同時代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宋代的山水文人畫,多是描繪文人雅士的山水之樂,或者是含有宗教色彩的佛道神仙圖,而張擇端的畫作又往往聚焦在市井流民的身上,多描繪山野村夫、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這讓這位翰林院畫師的作品很難得到世人的重視。宋代文人上至君王下至士大夫,都喜好安樂祥和的富貴之景,或欣賞梅蘭竹菊這些高雅景致,對關於市井流民的文藝作品仿佛興趣不大,或許這也是宋徽宗看不上那幅《清明上河圖》的原因吧,他雖題了字,但卻不願意收藏,隻把他賜給手下的大臣。

然而張擇端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把目光放在了尋常百姓的身上,他讓打柴的樵夫、搖櫓的船夫、拉纖的纖夫、趕車的車夫、田間的農夫、街上的販夫走卒、店裏的掌櫃夥計、青樓的丫鬟歌女、甚至和尚道士三教九流都可以成為畫裏的主角,從這點來講,他是一個寫實主義的畫家,他隻畫他能看得見的東西,所以他流傳下來的那幅《清明上河圖》既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柳逸玄將眼前的這幅畫反複把玩了數遍,將畫中山水樹木和人物衣著表情的繪畫風格同那幅《清明上河圖》仔細做了一個對比,最後得出結論,這幅畫應該就是張擇端的真跡。

柳逸玄來問店裏的夥計:“這幅畫我挺喜歡的,不知是個什麼價格?”

那夥計看了看這幅畫的擺放位置,便知道這幅畫屬於什麼價位,開口言道:“公子要是喜歡的話,給三十兩銀子就行!”

“三十兩銀子?”柳逸玄顯然有些吃驚,他沒想到堂堂翰林書畫院張擇端的真跡竟隻賣三十兩紋銀,看來這襄陽的物價倒是挺穩定的。不過那位店裏的夥計對他吃驚的表情也略感意外,以為客人嫌要價太高,連忙又說道:“公子要是嫌貴的話,二十八兩也是可以商量的。”

柳逸玄這才意識到,這位張擇端畫師在北宋還算不得什麼有名的畫家,他早年曾勵誌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屢試不中之後便改學繪畫,經人舉薦才進了翰林書畫院,他在京城先是完成了那幅《清明上河圖》,後又畫了一幅《西湖掙標圖》,並將後者進獻給了徽宗皇帝,徽宗見畫中多處有暗諷朝政之意,便將張擇端貶出京城,永不錄用,因此這張擇端便退出官場銷聲匿跡。

“看來這張擇端離開京城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自己無官無品,也不會別的什麼手藝,並且名氣也沒有那麼大,即便是賣畫為生,也隻能是勉強度日了!”柳逸玄本想買他一幅畫照顧一下他的生意,但轉而一想,要是能打聽一點關於張擇端的信息豈不是更有價值,都說這張擇端喜歡四處雲遊,萬一就隱居在這襄陽附近,豈不是連他本人都能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