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有什麼特點呢?首先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針對性”指什麼?它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一篇議論文要回答什麼問題,不必麵麵俱到,應限定在某一目的論題範圍之內。即是說,一篇議論文到底是說明“是什麼”,還是說明“為什麼”、“怎麼辦”,要針對議論文的標題給我們框定的範圍。如《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課文第一段引用“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名言提出論題;接著的第二段到第四段先客觀的闡明錯誤不可避免的道理,再進一步論述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回答了“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這一部分主要是從理論上認識“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的道理;結尾一段則是針對我國當前體製改革的實際作深入的論述,這正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也是本文的現實意義所在。由此我們可以體味到“針對性”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議論時應切實針對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幫助讀者提高思想認識。除上文所述之外,再如呂叔湘先生的《論“基本屬實”》一文,它的針對性是很強的,就是針對社會上使用語言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切實際地套用現成的說法”而論的,全文病例選得典型,分析細致入微,舉例充足,論證有力,推論的情況發人深省。
議論文的第二個特點是要注意論理的“科學性”。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答疑解難”,除了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講透和講清楚外,其主要宗旨還為了使讀者明自某一事理,信服某一事理,並按照這一事理去實踐。因此,一定要注意論理的科學性。論理的科學性包括三個方麵:一是觀點的科學性,這是非常關鍵的,觀點必須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論證的,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是胡編亂造的歪理謬論;二是論據的科學性,論據必須是真實、可信、典型、恰當、而且是新鮮的,能很好地為論點服務的;三是論證的科學性,為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要符合邏輯,其論據的排列次序要合理。如“上榜佳作”(一)《“濫竽充數”的啟示》一文作者楊麗同學突破了一般的思維模式,別出心裁,由南郭先生的“逃走”從正麵引出個“隨機應變”的觀點來,就該文列舉的兩個例子而言都很現實,也很典型,它們完全可以證明作固匝叵者的觀點,能起到為論點服務的作用。文章由兩個事實論據推論到“不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講點隨機應變”,當然不是投機取巧。這樣的文章體現了論理的科學性。
議論文又可分幾種類型呢?
議論文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分成若幹種類。根據議論的內容、對象,可以分成政論文、思想評論、文學評論、讀後感(觀後感)和一事一議等。對時事政治進行分析評論的文章,叫政論文;對社會風尚、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議論的文章,叫思想評論;對文學、影視作品的成敗得失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進行評價的文章,叫文學評論;談自己對文學作品、一般文章讀後的感想、受到的教育或啟迪的文章,叫讀後感;就一件事、一種現象進行議論的文章,叫一事一議0如果根據議論的方式來分,可以分成立論文和駁論文:提出自己的觀點,闡明其成立的原因、根據或證明其正確的文章,是立論文,如我們學習過的《談骨氣》《懷疑和學問>e理想的階梯》;反駁別人的觀點,指出其錯誤或觀點不成立的原因的文章,是駁論文,如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小荻論兩則》。從形式上看立論和駁論似乎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類型,事實並非如此,在立論的文章中,提出任何一種觀點或看法,總是要否定、批駁與之相對立的觀點,這就包含駁論。同樣的道理,在駁論的文章中,批駁某種觀點,。般也須樹立起與之相對立的正確觀點來,這又包含了立論。由此我們可以說,立論和駁論實際上是互相聯係、相輔相承的關係。以“立”為主的,我們叫它“立論”,以“駁”為主的,我們叫它“駁論”罷了。
“上榜佳作”
(一)《也談“開拓型人才”》就是典型的例子,小作者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了開拓型人才應有的標準。立論鮮明。他也針對社會上一些片麵之辭進行批駁,駁論有理。誠然,在初中階段,我們接觸較多、訓練較多的是立論文。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和其他文體是否一樣呢?那是不一樣的。無論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無論是全命題型議論文,還是寫供材型議論文,結構上一般都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布局的,“引論”是引出文章論點的部分,引出論題的部分,也就是提出問題,把所要議論的觀點、主張、見解或道理介紹給讀者,這一部分回答的“是什巫塑馬·日參·麼”的問題。“本論”即分析問題,它是文章的主體問題,這一部分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結論”即解決問題,回答的是“怎麼辦”的問題。“引論——本論——結論”是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但不同文章由於需要不同的因素,其結構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這一問題將在後麵的單元作詳細講述,這裏不再一一贅述了。
請評判活動內容:鞏固議論文文體知識。活動要求:
1能判別出各類文章的基本屬性(主要指文章的體裁)。
2能運用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分析議論文。活動步驟:
小明從學校裏帶回一份作業,其要求是請學生指出下列片段屬記敘文體還是議論文體?小明已和同學們議論了半天,沒有結果,有的說像散文,有的說在進行議論,有的幹脆說像說明文,這下小明可犯難了,隻好回家請爸爸評判。
片段材料:
人要聰明,學點音樂。
音樂是傳達聲音的最完美的載體。音樂能喚起靈魂最高層次的醒悟,讓人們精神上得到無窮無盡的啟示;欣賞音樂有利於開發人的想象、思維、記憶、理解、創造能力,音樂是生長天才最適宜的土壤。
革命導師恩格斯和列寧,都非常喜愛貝多芬的鋼琴曲和交響樂。科學家愛因斯坦,自幼就喜歡音樂,他會彈鋼琴,音樂啟迪了他的想象,喚起了他的靈感。他說:“如果沒有音樂,我在科學事業上將一事無成。”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富蘭克林,在音樂上也很有造詣,還寫過不少音樂評論。托爾斯泰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經常在彈琴中覓取靈感。高爾基的名著《母親》中的一個重要章節,就是在豪壯的《國際歌》聲中完成的。
2小明將作業交給爸爸,爸爸閱後先叫小明談看法。
3小明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片段有點像議論,如第一句話,但第二節像說明文,第三像記敘文,所以說不清它屬什麼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