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議論文的第一要素是論點。論點也稱論斷,是作者在議論中提出的觀點、見解或主張。它是議論文的核心,是需要在文章以闡述、說明和證實,以使讀者接受的成分。
論點在議論文中占有蘿要地位。論點能否成立,關係到全篇文章的成敗。一篇成功的議淪文的論點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正確。我們寫議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宣傳真理、明辨是非,幫助讀者提高思想認識,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觀點,就達不到上述目的。
如“上榜佳作”(一)《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標題就是中心論點,而這一論點是正確的。
初中生寫議論文,如果論點發生錯誤,大多數是由於對某些問題認識模糊所致,所以要使觀點正確,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
2嚴密。論點要嚴謹周密,無懈可擊。如果論點不嚴密,論據論證也就站不住腳。論點怎樣做到嚴密呢?關鍵是作者考慮問題要全麵周到。例如談機遇問題,說“有機遇就能成功”。不可否認,機遇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使他從失敗走向成功,但人生的一切,難道就隻能寄托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上嗎?成功還需要其他種種條件,因此這樣的說法是片麵的、不嚴密的。
3鮮明。論點鮮明,是說作者的立場、對事物的態度,應當十分明確,讚成什麼、反對什麼,主張怎樣、不主張怎樣等等,應清清楚楚、不模棱兩可。要想使論點鮮明,提出的論點須是一個簡單的判斷形式,能扼要地回答“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如《人是需要有點精神》一文,回答是非常明確的。
要做到論點鮮明,還應當注意在文章的某一個地方(包括開頭、論述過程中或結尾),把論點集中地、完整地表述出來,如“上榜佳作”(二)《奮鬥人生青春無悔——讀(祖國、青春與我)有感》一文,小作者在開頭、結尾無不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要珍惜青春,讓青春發出豔麗的光彩。
4集中。論點要集中,是指作者在一篇議論文中隻能擺出一個中心論點,全篇文章都應該始終圍繞這一論點來展開論述,這樣才能在某一問題上把道理說透徹。
我們有些同學雖也懂得這個道理,但在議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離開了論點,轉到另一個問題上去了,這種情況叫“論點轉移”。如:有學生寫一習作,名日《不應扼殺業餘愛好》,列舉了錢學森的事例,談了錢學森同誌除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是突出的,還交待他對音樂、繪畫、書法也頗有研究。高雅的業餘愛好非但不會阻礙一個人事業的發展,反而會促進事業的成功,文章分析得也有道理,可寫到中間,卻寫了“愛好音樂也能助人成功”的觀點上去了,這樣的轉移往往使中心淪點得不到充分的證明,文章變得膚淺、雜亂。這確是要注意的問題。
5深刻。論點要深刻,是說作者提出的論點,應當是對事物的新鮮的、獨到的見解,能深入揭示事物本質,給人們有益的啟迪。要想使論點深刻,作者必須敏銳地觀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問題,抓住事物本質,從而進行說理。
議論文的第二要素是論據。它是作者提出自己觀點的理由和依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包括事實、理論等。為了準確、有力地證明文章的論點,應該對作為論據的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怎樣選擇呢7
首先要確定選擇原則,弄清楚論點對證明論點的材料(即論據)提出的要求,要求如下:
1真實。材料必須符合辯證規律,不能是錯誤、虛假的。
2典型。最具有說服力的,最醒目的。
3恰當。指所選材料與論點應該有本質的、必然的聯係,必須能準確地、恰到好處地證明論點,不能勉強湊合。
4新鮮。所選材料要新鮮,能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要尋找選擇途徑。選擇論據時要廣開思路,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如在《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一文中,小作者為證明論點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論據,正麵的有“三毛的”“女排的”“木材調運員的”“語文老師的”;反麵的有“科大的”。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都是思維的領域,隻要有合適的,都可擷取。
議論文的第三要素是論證。論證是什麼呢?議論文在“擺事實”後,還需要有一個“講道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之為論證。論證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一篇議論文無論提出的論點多麼正確,擺出的論據多麼充分,隻要沒有論證,就無法完成完整的議論。對此,我們要注意以下要求:
1要講透道理。很多同學認為,隻要在文章中擺了事實,多舉論據,論點就會“不言而喻”,忽略了“論證”這一過程。事實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上榜佳作”(三)《學與幹》這篇文章的論證,小作者在列舉了一大串隻知一味“學”而不注重“幹”者失敗的事例後,進行了較大篇幅的講道理,然後得出:“‘學與‘幹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二者切不可偏廢一端。若將這宛似股肱的關係破壞,結果必定不會如人之願”的見解。試想一下,如把這一大段論證抽掉,這篇議論文還有什麼說服力呢?
2“據”和“證”結合。一篇成功的議論文,論證與論據應當有機地結合起來。作者在舉出論據的同時,及時地加以分析、論證,使論據和論證融為一體。這樣,才能使每一個論據都緊緊地和論點聯係起來,使論點得到更有力的證明。如“片段薈萃”(一),在擺出論據之前或之後都能及時分析,緊緊地扣住“鼓勵也是一種愛”這一論斷。
以上所述,僅是比較簡略地介紹了議論文的三要素。下麵將分別在相關單元裏進行學習。四人遊戲活動內容:知識的鞏固及運用。活動要求:
1參加者需有四人:爺爺、爸爸、媽媽和小明。爺爺作“遊戲”評判,爸爸代表“論點”,媽媽代表“論據”,小明代表“論證”。
2爺爺既作評判員又要準備好一份材料。
3活動之前,要求“三方”對的有關知識進行複習。
4“論證”方要把口述內容寫成文字。
活動步驟:
1活動開始,評判員(爺爺)要“論點”“論據”“論證”三方依次發言,並對其發言的內容提出具體要求:
(1)說出“論點”“論據”“論證”的概念。
(2)說說對“論點”“論據”“論證”的具體要求。
(3)論證過程中“擺事實”和“講道理”要融成一體。
2在三方發言後,評判員作一點修正或指導。允許互相補充,直到三方滿意為止。
3評判員亮出閱讀材料,要求三方認真閱讀。(所選材料適合作“讀後感”用)
材料提供:
三國時管寧和華歆二人一起拜師為學。有一天,二人在園中鋤地,刨出一金,華歆欣喜拾起,管寧卻嗤之以鼻。又有一回,二人正在讀書,恰巧有一位顯貴從門前經過,華歆丟下書本去看熱鬧,回來羨慕之情還溢於言表,管寧卻視而不見,繼續讀書。事後管寧嚴肅地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別跟我坐在一起。”接著抽刀割席,分而坐之。後來管寧成了學問家,人品亦高,深得魏文帝、魏明帝的賞識,而華歆卻一無所成。
4“三方”讀完材料後,給十分鍾的思考時間,首先要求“論點”(爸爸)方根據這則材料找到感點,然後亮出自己的觀點。
參考“論點”:
(1)學習要專心
(2)抵禦誘惑侵蝕
(3)學品係於人品
(4)培養抗幹擾能力
5在“論點”確定後,“論據”(媽媽)方提供論據,允許相互推薦,以使最適合的論據入選。
參考“論據”:
(1)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洪式閭在杭大工作期間,潛心科研,十多年不逛西湖。他說過:“天下美的東西太多了,誘惑也太大了,可我的事情也太多了,沒有精力顧及遊山玩水。”居裏夫人成名後,榮譽和金錢接踵而至,可她從未為之所動,她說:“我們必須吃、喝、睡,必須玩樂、戀愛,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東西。但是我們不應該受它們支配。同時,除去這些外,我們可憐的頭腦裏占優勢的,必須是一個終身全力追求的理想。”
(2)陳景潤專業研究的勁兒,是許多人共知的。有一回他思考問題時,撞到了樹上,還連忙道歉;他去食堂打飯,想著一道難題的解法,想著想著,轉了個圈又回來了,別人問:“吃過了?”他競回答:“吃過了。”還有一回,他到資料室查閱資料,下班的鈴聲響過後,他還在看東西,結果被關了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