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讓事實說話(一)(1 / 3)

訓練要求

是議論文運用事實論據進行論證的基本方式。

選用事實論據,要注意事實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必要時,也可連用幾個相類似的事例來增強說服力,或對照選用正麵事例和反麵事例。

學習運用概括性語言敘述事例及對事例進行分析的方法,注意敘議結合。

學會的議論方式。

(一)

縱觀科學發展的長河,哪一位有成就的大科學家不是虛懷若穀的呢?

著名的科學家居裏夫人,因發現了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放射元素——鐳,而榮獲了諾貝爾獎金,譽滿全球。事後,一個美國記者采訪了她,她說,在她看來,自己的工作隻是為大眾謀幸福,並不希望像一個百戰百勝的羅馬將軍那樣,要別人為她拉“凱旋車”。

試想,如果在居裏夫人身上沒有像稻穗那種謙遜無私的美德,她能繼續努力,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金嗎?

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名揚四海。然而當新聞記者要求哥哥威爾伯·萊特發表講話時,他回答道:“先生,你是否知道鸚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不能飛得很高?”正是因為在萊特兄弟身上具備了作為科學家所應有的謙虛的美德,所以他們才能為人類作出卓越的貢獻。

榮膺“發明之王”桂冠的美國大科學家愛迪生,生前有上千種發明,人們讚歎地稱譽愛迪生為“天才”,說他滿腦子是“靈感”。可是愛迪生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如何得來的,他說,天才,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湊合出來的。

愛迪生的這句名言告訴了我們,在取得成就的時候,在受到讚揚的時候,應該謙遜地回顧成功的道路,不應陶醉在天花亂墜的頌詞中,隻有保持謙遜,才能繼續前進。

(摘自李宏《隻有謙遜,才能成功》)

簡析:這段文字以居裏夫人和萊特兄弟等事例證明了一個科學家應具有謙虛的美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事實確鑿。

(二)

孝敬父母,作為傳統美德之一,古已有之。三國時蜀漢小官李密為了不使年老的祖母孤苦無依,寫了著名的《陳情表》,向晉武帝辭官回鄉為祖母養老送終。清朝相城人潘天壽,小時與父母離散以後,他沿途討飯,苦苦地尋找父母,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父母。再看今朝,抗戰勝利前一年,葉劍英在延安得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悲痛萬分,含淚寫下“屍骨拋溝曾逆料,母親生我最艱難”的詩句。為紀念母親,他蓄起了胡須,說:“每當我摸到胡子就想起母親,我要用偉大的母愛去愛全國人民。”他還將母親的遺照掛在自己的書房裏,並在鏡框兩旁寫下“為人民的兒子微笑,為人民的兒子歡心”兩行字,寄托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慈母的懷念。全國聞名的英雄檢察長公丕漢對母親極為孝順,他的母親已經86歲高齡,每次吃飯時,公丕漢都要把饅頭皮撕下來,把饅頭瓤遞給母親;吃肉要把肉撕成細細的肉條;吃魚要把魚刺剔淨,放進母親的碗裏。在選拔幹部上他還有一條奇特的“標準”,他說:“今後選拔幹部,除了《黨章》裏規定的8項標準外,我認為還應再加上一條:看其是否孝順父母。道理很簡單,天下之恩,莫大於父母養育之恩。一個人若是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想報的話,誰能相信他會報答黨和人民呢?”這些都是古往今來為我們樹立的風範。由此可見,孝敬父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傳統美德。而且也隻有養成這種美德,人們才能獲得種種更高的修養。

孝敬父母,應被看作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人的生命由父母賦予,當然要孝敬父母。有些動物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惜犧牲生命。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人,如果不孝敬父母,豈不是連動物都不如嗎?俗話說:“血濃於水”。麵對至親的父母,我們必須盡孝道。

(摘自廣西二中羅平《傳統芙德不可丟》)

筒析:用三國李密、清朝潘天壽、今朝葉劍英、公丕漢等事例證實了“孝敬父母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及這種美德不可丟”的道理,頗具說服力。

(三)

縱觀曆史,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的絆腳石,踏上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計其數。一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曆了8000次失敗,他卻並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8000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8000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一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再如越王勾踐在失敗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打敗了吳國;英國將領威靈頓接連被拿破侖打敗了六次,他毫不氣餒,終於在一次戰役中一洗前恥;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曆經失敗與磨難,矢誌不渝,才育成了雜交水稻。這些人無不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

(摘自浙江黃輝《失敗是成功之母》)

簡析:列舉愛迪生、越王勾踐、英將威靈頓和水稻專家袁隆平的事例證明“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觀點,使入信服。

同步訓練

1請在已學過的議論文中找出用事實作論據來論證觀點的文章,寫出它們的篇目名,並能複述其主要事實。

2下麵是課文《說“勤”》裏的一段話,請你找出這段話中的事實論據,並指出這些論據起什麼作用,它們本身的敘述有什麼特點?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作過筆記的就有l500種以上。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遊,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曆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歌德花了58年時間,搜集了大量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現代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演算研究,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通過考試當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在課文《懷疑與學問》一文中,作者有一個觀點是“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為了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作者用了哪兩個例子來論證的?請概括寫出。(1)(2)

4下麵有五個事實論據、八個觀點,請你判斷一下,這每一個事實論據用來證明哪個觀點最為合適。

事實論據:

(1)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為保蜀軍不遭覆沒,鋌而走險,玩起了空城計的把戲:他下令放下四門吊橋,城頭偃旗,士兵隱藏,隻留幾個老兵裝扮成老百姓打掃城門,自己帶兩個小僮登上城樓焚香撫琴。司馬懿兵臨城下,見諸葛亮神情自若,頓時心驚膽寒,不敢冒然入城,唯恐中計。司馬將軍令後衛改前鋒,火速撤離。魏軍這一撤,使諸葛亮贏得了從容回蜀的寶貴時間。

(2)蘇軾年少時讀書很濫,而立仍無所成,一怒之下燒掉了所有的書和文稿。蘇軾的母親程氏是一位有見地的才女,她指導蘇軾讀《史記》《漢書》。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文質兼美的《刑賞忠厚之論》獲主考官歐陽修賞識而及第。蘇軾經此,忠告後人道:“少年為學,每一書皆作數次之讀,書之富如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欲求爾。”

(3)幸運之神從未關注過德國大數學家愛米·諾德。她上了大學雖成績優異,卻因為女生受歧視而沒有拿到大學的畢業文憑;作為一名女數學家,在她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卻遇到家庭的不幸,尤其是社會的歧視讓她連份糊口的工作都很難找到;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奮鬥,她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大學的講壇上找到了一個教授的位置,開始步入她研究生涯的黃金時期,偏偏又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盡管如此,愛米·諾德從沒把事業的成功寄托在機遇上,她的一生毫無幸運而言,然而她卻以卓越的成就,被後人尊稱為“代數學之母”。

(4)愛因斯坦到四歲還不會說話,上小學時智力很差,上中學又被學校開除。因為中學沒有畢業,德國的大學拒絕他入學,他隻好跑到瑞士讀大學。正當他事業有所成就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西斯納粹排斥猶太人,他隻得漂洋過海遠去美國繼續自己的事業。但愛因斯坦還是成功了。周恩來曾說,猶太民族出了兩個偉人:一是馬克思,一是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