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適的選項是
A為正義和真理而鬥爭的人;
B執著的追求,勇敢的行動;
c人類最高的道德就是愛國心(李斯特);
D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
(2)陝西省陝南山區農民王花蕊,27歲守寡,拉扯兩個兒子,幹活時一個背著,一個放在田頭。為讓孩子上學,她上山挖藥賣錢,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戴上高帽遊街;為兩個兒子上重點高中和大學,她砸石子賣,昏倒在沙灘上,將辛苦錢寄給兩個兒子,直到他們雙雙大學畢業。後來,王花蕊聽到當了地委秘書科長的兒子辛繼成有了兒子,興奮地把家裏僅有的兩隻母雞提上,匆匆趕到城裏,可辛繼成看到母親一身塵土地坐在地委大院門口,竟然不認識似的從母親王花蕊麵前走過。同誌們說有人叫他,辛卻壓低聲音說:“是來上訪的,煩死人了。”被兒子遺棄時王花蕊想找個老伴,卻遭到兒子的羞辱與拒絕、反對與辱罵。他們還將母親趕出家門,將老房子賣掉。在找的老伴重病住院時,王花蕊不得已向時任副縣長的兒子辛繼成要錢,她得到的僅有20元。l998年l2月23日,去西安市打工的王花蕊連病帶餓,死在西安街頭。辛繼成知道後,立即封鎖消息,親自開著高級轎車,與當教師的弟弟一道偷偷把王花蕊火化。記者采訪時,兩兄弟不承認死者是他們的母親,操著官腔說是他們縣上的一位孤寡老人,他是代表政府來處理後事的。
(選自《民主與法製》199914期)可提煉的感點是
4請就下麵材料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韓非子》中有則寓言: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比較簡單的讀後感,其結構大約可分兩大塊:一塊是讀後選中的故事或引文,一塊是圍繞“感點”展開的議論。當然,這兩大塊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的,它的聯係點就是從“讀”中提煉出的“感點”。“讀”是基礎,是寫好“感”的前提,讀不好,當然也就領悟不深,“感點”選擇失誤或出現多個“感點”,則無所適從。因此要求寫這類文章前,一定要認真多讀幾遍,弄懂文章的意思,明白文章的主題思想。“感點”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感點,或感點不明,像“麵批作文”中《我愛讀(媽媽的故事)》,後麵的“感”就難以闡發,全文就給人以中心不突出不明確的印象。有的文章可能提煉出不止一個“感點”,這就需要小作者仔細挑選,選取感受最深的那一點來寫,不能想到幾點寫幾點,“像《讀(從三到萬)有感》,結果沒有一點能寫好,即使三點都寫出來,那還是中心不突出。有時,雖然選準了一個“感點”,但在行文時思想上又會有其他“感點”形成,幹擾自己的寫作,這種情況屬於下筆時“感點”把握不準。像《切忌諱疾忌醫》一文,寫作時突然出現了第二“感點”,雖然論證時並沒有去管它,結尾卻又把它拾了起來,這就表明作者思路不清。這是初學寫讀後感的一大忌,也是稍微掌握了讀後感寫法的同學常會出現的失誤,應當引起注意。
簡單讀後感的表達方式多采用“敘述議論”的方式,也有使用夾敘夾議方法的。“敘”的目的是“議”,全文應以“議”為主。既然是以“議”為主,那就要擺事實講道理,“感點”就是文章的論點,議論就是論證。“麵批作文”《切忌諱疾忌醫》一文的作者是懂得扣住論點進行論證的道理的,可惜論證不集中在論題上,說理當然顯不出力量。說理要聯係實際,但又不要羅列現象,,這就可以夾敘夾議。當然,議論的時候也可以適當抒情,使自己的態度更加鮮明。
1讀課文《扁鵲與蔡桓公》。
這篇古文說的是古代故事,但有現實意義。讀後家長與孩子展開議論。
(1)讓孩子說故事,說不清的,家長啟發,幫助孩子說好;
(2)展開議論。先讓孩子說。一般地說,根據課本提示或注解,孩子多會從正麵考慮,懂得桓侯的諱疾忌醫是極端錯誤的,因為他自己堵塞了可以療救自己的道路。從“疾”引到“過失”“缺點”,再議到所謂“小洞不補,大來一尺五”的俗諺,指出假如出現“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局麵,那就悔之晚矣。
(3)從故事中找出重要的句子,例如“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不應”“不悅”“又不應”“又不悅”“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等等。
(4)找準感點。例如桓侯聲稱“寡人無疾”,就是“諱疾忌醫”的表現,這與人犯錯誤一樣,不願拒絕治療——善意的批評和幫助,隻是到問題嚴重時才想到改正。感點可以是:桓侯聲稱“寡人無疾”是錯誤的,人有了過失或錯誤,拒絕批評也是危險的。根據這點,可以把作文題定為《不能“諱疾忌醫”——讀(扁鵲見蔡桓公)有感》。由於桓侯對“疾”不願治療,有了“病”,也拒絕醫生幫助,到病入“骨髓”時才“使人索扁鵲”。聯係到個人,也可引出與“防微杜漸”類似的感點。
當然,還可以與孩子思考或討論,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感點:
從桓侯後來的變化去思索。雖然桓侯說“寡人無疾”,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又兩次“不應”“不悅”,但是,一旦發現扁鵲有了變化——“望桓侯而還走”的時候,還是產生了警覺。從自己方麵去考慮,西墮他迅速改變了過去拒絕就醫的態度,決定“使人索扁鵲”。這個“索”字,表明桓侯可貴的轉變。“人悼過,然後能改”是進步,人知過,然後想改,也是進步。最怕的是,已經病入膏肓了,連“索”醫就診的念頭都沒有,那才是無可挽救的。這樣去思考,假如以“啟示”做為題目的話,那就可以提煉出兩點啟示:即①桓侯諱疾忌醫是錯誤的;②桓侯使人“索扁鵲”,說明了他的覺悟,雖然晚了,但也是值得肯定的。這樣,文章就可以從第二點啟示為中心,展開議論,不致人人都寫成前麵的內容,千人一麵。
再從醫生扁鵲的角度去議論。他“還走”的理由是充分的,這種無法救助的病人的確是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同時諸侯淫威的確可怕。但是,如果麵對的是從小缺點到大錯誤,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各種救助的辦法還是有的,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民警挽救失足人員的例子很多,即使送往牢獄也還是一種醫治辦法。這篇文章的感點是:對病入膏肓的人要堅持治療到最後一刻。對有嚴重錯誤的人的幫助,更應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幫到底。、
(5)下筆成文。讓孩子自己寫(選準最有感受的一個感點),家長幫助修改;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試著寫另一個感點的作文,和孩子比一比。
2讀自讀課本第一冊《我在北極光下》和《刑場上的婚禮》。
這篇文章記敘了在敵人刑場上舉行婚禮的壯舉,表現周文雍、陳鐵軍這對革命情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堅貞不渝、崇高純潔的革命情操。
(1)認真閱讀,領會該文的中心思想。
(2)讓孩子說故事,說完後不妨問問最受感動的是哪件事、哪幾句話;然後互相交流對本文主題思想的認識。
(3)逐漸統一認識,找準感點。
從故事本身找感點:
這場婚禮,沒有鮮花、彩車,沒有親朋的祝福,隻有敵人凶橫的吆喝和冷酷的子彈。這說明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就會對自己的追求至死不渝,把獻身革命當成自己最大的光榮。
從引文找感點:
1頭可斷,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滅,
壯士頭顱為黨落,
好漢身軀為群裂。
可抽出的感點是:隻要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就能自覺拋棄小我直至獻出生命。
B“同胞們!過去為了革命的需要,黨派我和周文雍同誌住一個機關,我們合作得很好,兩人的感情也很深。但是,為了革命利益,我-'1還顧不上來談個人的愛情,因此一直保持著純潔的同誌關係,沒有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