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追求愉悅
在讓人獲得舒適感的過程中,大腦本身具有非常高的積極性。在可以獲得生存的情況下,大腦不斷地追尋著讓人有安全感與舒適感的機會,它還通過自身儲存記憶和發布信號等優勢,讓人類獲得來自內部的安撫,從而感到愉悅。
在洪荒時代遭受的外界攻擊,或者在小時候遭遇到的一些恐怖事件,都會深刻地印在人類大腦之中。那種處於危險中的感受對大腦形成的刺激非常強烈,大腦通過銘記這種感受來讓人類遠離曾經的痛楚,因此人類會對猛獸敬而遠之,曾經被蠟燭燒過手的小孩會一直怕火。這種存儲負麵信息並提醒自己逃避的方式,本身便是一種對安全感的追逐,遠離這些負麵記憶會讓人類獲得更多的愉悅。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認為自己小時候遭遇到的事都變成了過眼煙雲。事實上,雖然理智告訴我們可以將那些事忘記,但是大腦邊緣係統不會這麼做。曾經在班裏受到欺負的小朋友會一直記得那個欺負自己的胖子,就算是在20年後的同學聚會上再次相見,他也會迅速地認出那個曾欺負自己的胖子來。當那個胖子朝他走來的時候,雖然他的理智告誡自己要微笑,但眼神還是會透露出一絲厭惡。
大腦邊緣係統是如此誠實,它一絲不苟地記錄著我們的每一次感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當愉快的記憶被儲存下來,人們便會不斷重複,從而獲得更多的愉悅。這與逃離不愉快感受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撫慰心靈
大腦調動的各類安慰行為對於我們精神的撫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種安慰動作以及暗示,可以讓人們在受到傷害或感到威脅時獲得信心,表現得更為得體。非語言行為一直都在泄露我們內心的秘密:處於負麵情緒中時,這種泄露可以讓不安得到宣泄;當人們感到舒適時,這種泄露也可以將愉悅的信息傳遞出去,讓周圍的人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在人們傳遞愉悅的過程之中,愉悅的情緒也得到成倍的增長。
安慰行為幾乎和所有的大腦邊緣行為相伴出現,尤其是當人們處於負麵情緒之中或受到威脅時,非語言行為會將這些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安慰行為也成為這些行為的不可分割部分。處於壓力之中的人會撫摩自己的頸部或者手臂,也會嚼口香糖。考試中的學生無意識地咬鉛筆,這也是非語言安慰行為的具體表現。
有一個嫌疑犯在審訊的過程中逃逸,刑警們立刻展開追捕。他們將目標鎖定在這個嫌疑犯的妻子家,並很快將那裏包圍起來。
敲開門之後,刑警向嫌疑犯的妻子說明了情況,她立刻顯得非常不安。刑警問:“你丈夫有沒有回家?”這位女士將自己的手一邊放在脖頸處不斷輕輕撫摩自己,一邊回答說:“沒有回來。”
這個細小的動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於是,刑警又繼續追問:“那你知不知道他會去哪兒?”這時,這位女士剛剛放下的手臂又重新舉起,將手放在自己的頸窩處回答說:“我不知道。”
雖然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通過這種非語言行為,刑警確認這位女士在撒謊。於是立刻申請搜捕令,果然很快就在其家中找到了嫌疑犯。
撫摩自己的脖頸是人們常見的安慰動作,處於巨大壓力之下時,通過手對於脖子的撫摩可以讓精神獲得放鬆。手在安慰動作中擔負著非常多的責任,皺起眉頭的人、身體後傾的人以及那些將雙臂交叉在胸前的人,都會抬起手撫摩自己的臉或脖子,因為他們都處於某種負麵情緒中,急需通過對自己的安慰來獲得平靜。
生活中的安慰行為
細心觀察生活的人會發現,安慰行為也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歸納總結之後,可以將它們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安慰行為是指那些借由手來完成的安慰動作。這一動作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撫摩自己的脖頸、臉部、手臂和腿,都屬於手所實施的安慰行為。第二類安慰行為是指放鬆自己身體的安慰動作。當人們處於有威脅的環境中時,不安全感會襲擊到身體的每個角落,以至於讓人們的肌肉變得緊張,血液流速增快。這種反應來自遠古社會人類應對變化的積累。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不需要讓自己的肌肉隨時應戰,因此當大腦邊緣係統出現這種反應時,人們便會通過放鬆自己來獲得安慰。第三類安慰行為是指借助於外力的安慰動作。在遇到巨大的壓力時,很多男性會出現大量吸煙的現象,這是他們想借由吸煙來讓自己獲得放鬆。
因人類豐富的個性特點,安慰行為的分類自然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細微的安慰動作很難被注意到,譬如女性整理自己的衣服、男性矯正自己的領帶等,都屬於安慰動作。要想獲得真實有效的非語言行為信息,就要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