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說話有心機(1 / 3)

《荷花澱》reference_book_ids\":[692017231170634036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1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start_container_index\":1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start_container_index\":1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1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7,\"start_container_index\":1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2},\"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與人說話、交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辦好事情。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與不同身份的人辦事必須有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對方的心態和將要說的話盡在你的掌握之中。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身份包括接受對象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職業。身份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不同。因此,說話者在言辭表達時,應當區分接受者的身份。

一般來說,不要對一個無職業的人,去傳授什麼領導藝術;對一個中小學生,去談什麼家庭責任;對一個建築工人,去介紹什麼養殖技術。一個學術會議,與會者都是專家、教授,如果你僅僅是一個剛入門的初學者,卻在會上誇誇其談,就不恰當;一個領導辦公會,與會者都是領導人,如果你僅僅是一個工作人員,卻在那裏頤指氣使,就不應該。

1998年5月4日,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就非常注意接受對象的身份。聽眾是北京大學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師生代表,而且主要是學生。他的講話就緊扣青年學生的身份,談與青年有關的事和青年學生關心的事。

區分身份再發言,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位年輕人路遇長者、前輩,打招呼說:“嗨,老兄,上哪去?”這就未尊重接受者的身份。同樣,一個小孩子過生日,作為其父母的同事、朋友被邀去作客,他致祝詞說:“衷心祝你健康長壽!”這就抬高了聽話人的身份;對你的直接上司你直呼“老李”“老趙”或其姓名,就不適宜;對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一概稱之為“師傅”也屬不當。

與人說話、交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辦好事情。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與不同身份的人辦事必須有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針對性強,辦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再比如,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就應該盡量用“請教”的語氣。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他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上司:“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有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言貴精當,更貴適時

“言貴精當,更貴適時。”能否把握好說話的時機,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說話效果和交流效果。所謂時機,就是指雙方能談得開、說得攏的時候,對方願意接受的時候。一個人在車禍喪子的悲痛中還沒解脫出來,你卻上門托他給你的兒子保媒說媳婦,無疑你會碰壁的;領導正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你卻找他去談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閉門羹”,甚至遭到訓斥。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才能提高辦事的成功率。那麼,什麼時候與對方交談和溝通才算抓住了時機呢?

在對方情緒高漲時說。人的情緒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人的思維就顯現出封閉狀態,心理具有逆反性。這時,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讚頌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況是求他辦事。

而當人的情緒高漲時,其思維和心理狀態與處於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時,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心情愉快,說話和顏悅色,內心寬宏大量,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求助,能原諒一般人的過錯,也不過於計較對方的言辭,同時,待人也比較溫和、謙虛,能程度不同地聽進一些對方的意見。因此,在對方情緒高漲時,正是我們與其談話的好機會,切莫坐失良機。

在對方喜事臨門時說。所謂喜事臨門時,是指令人高興、愉快、振奮的事情降臨於對方時。如:對方在職位上晉升時;在科研上攻克難關,取得重大成果時;工作中成績突出,受到獎勵時;經濟上得到收益時;找到稱心伴侶、婚嫁或遠方親人來探望時,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辦事”。在喜事降臨對方時,我們上門找其交談,對方會不計前嫌,而且會認為是對他成績的肯定,喜事的祝賀,人格的敬重,從而也就樂意接受或歡迎你的到來,所求之事,多半會給你一個完滿的答複。

在為對方幫忙之後說。中國人曆來講究“禮尚往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你為他幫了一個忙後,他就欠下了對你的一份人情,這樣,在你有事求他幫忙的時候,他必然要知恩圖報。在不損傷對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你。“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托人辦事的時機,我們是可以進行預先創造的。

若解決衝突應在對方有和解願望時。倫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羞惡之心”,這種“羞惡之心”體現在與他人發生無原則的糾紛之後,會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反省。通過反省察覺到自己的過錯之時,一種求和的願望就會油然而生,並會主動向對方發出一係列試探性的和解信號。這時隻要我們能不失時機地友好地找對方談談,僵局就會被打破,雙方的關係也會重新“熱”起來。因此,我們要善於捕捉對方發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對方主動和我們接近、打招呼,與我們見麵時由過去滿臉陰雲到“轉晴”,或者暗中幫助我們排憂解難,等等。這時,我們就應該及時投桃報李,以更高的姿態、更熾熱的感情找其交談。我們切不可對其釋放的和解“信號”視而不見,見而不說,說而不誠。否則,對方一旦認為求和試探失敗,和解的願望就會頓消,誤解將會轉化為敵意,將會出現嚴重對抗的局麵。

在日常交流、公關活動中說話注意對方的情緒很重要。對方情緒好,就多說幾句;對方情緒不好,就少說幾句,或者幹脆不說。同時還應注意,交談時不應涉及對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隱私,不要多談對方(除非是熟知的親友)的健康情況,他若身體不適,這樣的話題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緒,影響談話的效果。

比如,同失意人談得意事,就容易使對方的情緒低落。有人跟四十來歲的未婚姑娘說:“李姐,下星期二車間的小王結婚,咱們湊個份子吧。”這種不考慮對方心境的話是最惹人討厭的,這樣去接近對方隻會適得其反。

說話時還要注意看前言後語、前後話語,人們常稱之為“上下文”,指話語本身的環境。言語表達效果如何,與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關係。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真夠硬朗,今年高壽?”老工人回答說:“七十九啦。”“退休老同事裏數您老最長壽吧?”“哪裏,××活到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呀!”“不過,××去年歸天了。”“唷,這回可輪到您了。”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了這句話,臉色陡變。

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上。前麵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了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說話人的言辭表達,不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說的,必須加以選擇。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就是這個道理。同一句話,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可以說;但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就不一定可以說。不可以說而說了,就可能影響交際效果,甚至出亂子。

美國總統裏根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時間裏,開了一個極其不當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

裏根的醜聞說明,說話必須要講究場合,不注意這點,說一些不適宜場合氣氛情境的話,有可能給自己惹下大麻煩。

一般說來,在非正式、非公開場合,如家人、夫妻、密友之間的私人交談,街坊鄰裏茶餘飯後的品茗閑聊,三朋四友酒席宴上的橫扯豎侃,師生同事邂逅的問候致意,可以隨便一些,輕鬆一些,措辭不必那麼講究,即或出點格,也無妨。而在正式、公開場合,如做報告、演講、談判、辯論、會議發言、答記者問、主持節目、講課,以及外事活動等情況下,就應嚴肅、認真,盡量選準詞語,把握心機,絕不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特別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在這種場合更應注意。

說話場合有不該說的場合與該說的場合之分:

1.不該說的場合

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言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辯,應對如流,確實能夠展示自己的風度、才幹,獲得交往的預期效果。

但是,在許多場合,好口才卻不能派上用場,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而於交往不利。這時,來它個緘口不言——閉著嘴巴不說話,反倒更利於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不該說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