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無怒則無敵(1 / 3)

《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54873615454178367,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267077380982705167,7109046350297189383,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當一個人怒氣衝天的時候,便容易喪失理智,從而抑製住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事情的結果也必將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忘記過去,不計前嫌,進入無怒的境界。隻有以純正祥和的心態做事,才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達到最佳的效果。隻有徹底消除心中的怒氣,才是真正做到了無怒,也會無敵。

為小事生氣,是浪費生命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其中有80%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卡爾森把預防煩惱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他的另一條黃金規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

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把自己的心情弄得一團糟。

每天早晨,曉靜起床後,就陰沉著一張臉,她很生氣,因為她遇到的煩心事太多了。先是狗把貓當作了最有趣的抓咬玩物,二者的混戰讓家裏成了戰場;那隻貓後來跳進了泡菜壇子裏,它用力甩掉滿身的湯水,一邊譴責地望著曉靜;廚房的櫥櫃裏傳來“哢嚓哢嚓”的聲響,一隻老鼠正捧著一盒餅幹大嚼特嚼!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十二個人要來她這兒吃晚飯,可曉靜還沒出去采購食材呢。她的神經立刻緊張起來,對自己大叫:“早告訴你別磨蹭!”

曉靜把貓鎖進臥室,把狗責罵了一通,然後穿上外套,身心疲憊地開車向商店駛去。

曉靜把車開進超市的停車場停好,三步並作兩步走進超市,順手抓起一輛購物車——可是車輪子卻拐來拐去拒絕前進,還吱嘎亂叫地尖聲抗議。她怨氣衝天——真是倒黴極了!

她猛地把車推到收銀台旁邊,換了一輛車子。還不錯,這一輛比較合作,輪子順滑,悄然無聲。終於有一線光明照進了她如此晦暗的一天。

曉靜站在水果攤前,當她手捏一隻梨時,一陣熟悉的吱嘎聲刺入耳中,顯然有人正使用她換掉的那輛推車。總算有個和她一樣運氣不好的人!

曉靜轉過身正要脫口而出:“你怎麼選了這輛該死的車!”可是眼前的一幕卻成為她終生難忘的畫麵: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先生,滿臉滄桑的皺紋,他左手推著一輛輪椅,右手拖著那輛“該死”的購物車。他毫不在意不聽使喚的輪子及其發出的噪音,隻顧忙著導引輪椅,好讓他那坐輪椅的妻子離貨架近一些。

老先生的妻子是位鬢角灰白的虛弱的老太太,有一雙碧藍的大眼睛。她的手腳扭曲變形,頭隻能抬起一點點。老先生不時拿起一個水果,微笑著遞給妻子看,她則笑著點點頭。他們就這樣一直用微笑和點頭來互相回應。

曉靜望著他拿起一個麵包,那麼輕柔地碰碰她的手,兩人的默契使空氣裏滿是愛的氣息。曉靜強迫自己把目光移開,便向奶製品區走去,這對老夫妻的一舉一動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她的心。

曉靜買完東西回到車上時,又看到了那對老夫妻。原來,他們的小貨車就停在曉靜的車旁邊,老先生正把東西放到車子前麵,他的妻子就在輪椅上耐心地等著。

老先生匆忙走向車後,這時候一陣風掀起了妻子身上的毯子。老先生充滿愛意地把毯子四周重新掖好,然後俯下身,在妻子額前吻了一下。妻子舉起扭曲變形的手,摸了摸他的臉。然後,他們都回過頭來望著曉靜笑了。

曉靜也對他們笑了笑,兩行淚水不覺滑過了麵頰。她突然覺得,這一天中遇到的小事都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案例中讓曉靜心動到流淚的,不是那對老夫妻的悲慘境遇,而是他們相濡以沫的真情,他們彼此需要,彼此憐惜,共同分享愛與歡笑。這對老夫妻麵對生活的樂觀與豁達,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有益的啟示:小事不足掛懷,隻要有愛與希望,再大的事也隻是小障礙罷了。

人生是短暫的,所以,不要一直因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氣,為這些小事浪費你的時間、耗費你的精力是不值得的。領導的看法、同事的評價、朋友的建議、世俗的風氣、道德的約束,讓我們給自己套上了一個個包袱,一點點地把自己拖住累垮。但等到你想通後,一切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累裏曾經說過:“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氣了。

怒氣衝衝,傷神又傷身

生氣,幾乎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點樂觀豁達的態度,那麼生活中令他生氣的事將俯拾皆是。

夏原吉,湖南湘陰人,是明宣宗時的宰相,他為人寬厚、豁達,素有君子之風。

有一次他巡視蘇州,婉言謝絕了地方官的招待,隻在客店裏進食。因為廚師做的菜太鹹,使他無法入口。他僅吃些白飯充饑,並不說出原因,以免廚師受責。隨後巡視淮陰,在野外休息的時候,不料馬突然跑了,隨從追了好久,都不見回來。夏原吉不免有些擔心。

此時剛好有人路過,夏原吉便上前問道:“請問你看見前麵有人在追馬嗎?”

話剛說完,沒想到那人卻憤怒地對他說道:“誰管你追馬追牛?走開!我還要趕路。我看你真像一頭笨牛!”

這時隨從正好追馬回來,一聽這話,立刻抓住那人,厲聲嗬斥,要他跪著向宰相賠禮。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許是趕路辛苦了,所以才口不擇言。”便笑著把他放走了。

有一天,一個老仆人弄髒了皇帝賜給夏原吉的金縷衣,嚇得準備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對他說:“衣服弄髒了。可以清洗,怕什麼?你就安心留在府裏吧。”

又有一次,一位剛進相府不久的年輕仆人在給他收拾書房時,不小心打破了他心愛的硯台,躲著不敢見他,夏原吉便派人去安慰他說:“任何東西都有損壞的時候,我並不在意這件事呀!”

因此他家中不論主仆,都很和睦地相處在一起。

複原吉告老還鄉的時候,寄居途中旅館,一隻襪子濕了,命夥計去烘幹。夥計不慎將襪子燒了,卻不敢報告。過了好久,才托人來請罪,夏原吉笑著說:“怎麼不早告訴我呢?”說完,就把剩下的一隻襪子也丟了。

複原吉回到家鄉以後,每天和農人、樵夫一起談天說地,顯得非常親切,誰也看不出他是曾經做過朝廷宰相的人。

夏原吉的無怒讓他能保持一個時刻愉悅的心情。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生氣,大都因他人、他事造成,錯誤並不在自身。令你生氣的人已經走得老遠了,你還為他生氣,何苦呢?令你生氣的事已經過去許久了,你還為它生氣,何必呢?有時,心胸容忍不了他人、他事,便生起氣來,卻不知,生氣是有害身體的,有些疾病正是通過生氣發怒而突然爆發的,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公開場合,人來人往,總免不了會磕磕碰碰,稍微不如意就生氣,給他人臉色看,會破壞美好的心情;好朋友之間,免不了失約誤會,因此而生氣,會傷害友誼;在單位裏,免不了有矛盾糾葛,因此而生氣,會帶來不良的心理和境遇,因為沒有一個上司和同事喜歡和愛生氣的人相處。

然而,更重要的是,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在懲罰自己的時候,又達不到糾正別人錯誤的目的。這種生氣,別人感受不到你心中的不滿,你也不會因此而心情愉快,兩者的效益都是零,既然如此,就不必怒氣衝衝,使自己傷神又傷身。

與其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不如讓自己高尚的言行來顯示別人錯誤的低下;與其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不如讓自己良好的美德來顯示別人禮儀的缺陷。

《菜根譚》一書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旨在說明做人要有平和、謙讓的美德。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人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和平相處是一門藝術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以和為貴。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為人處世的重要性。因為,人際交往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一個“和”字。“和”是平和,是不爭、不搶、不霸。

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和”字都是人們公認的、社交藝術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古代,人們就提倡以誠相待,不猜忌苛求,並把這種意思稱為“揖和”。

所謂“揖和”,就是求和平的意思。求得和平相處,必須先做到和氣。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好好先生,人們指出他的優點,他說“好”;人們指出他的缺點,他也說“好”;人們說他不會說別的,隻會說一個“好”字,他仍然說“好”。好好先生雖然有點“好”得過分,但這種求得和平的意圖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機智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麵子,因此趙王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還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就當麵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隻要聽說廉頗從前麵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藺相如這麼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和廉將軍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製造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麵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上衣,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

藺相如和廉頗“化敵為友”,這便是“和為貴”的力量,讓本來心生仇恨的人放下了仇恨,也用平和化解了衝突和矛盾。

其實,要做到和平相處並不難,關鍵在於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譏笑諷刺別人的短處,不無故懷疑他人的行為,這樣自然就省去了許多口舌是非,少一些騷擾,少一些煩惱。

另外,要恭敬待人,對於他人的缺點和過失,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裏麵恭敬的“敬”強調小心謹慎,無論大事小事都不該有絲毫的疏忽大意;饒恕,則以“恕”字為主,凡事都為別人著想,設身處地,給別人留有餘地,居功不自傲不獨占,有過不粉飾不推諉。把“敬”“恕”這兩個字牢牢記住,就可以長期擔當重任,而且福壽無量了。

當然,“和為貴”的思想不僅適合做人處世,同時也適合一個家庭解決內部矛盾。

有一對夫妻商量如何度假,丈夫堅持要到農村的老家去看親戚,妻子卻不願出門,希望在家裏休息。兩人意見不合,爭吵起來。

此時,如果僅就去與不去老家來判斷最後的結果,不外有這樣三種情況:一是妻子服從丈夫;二是丈夫服從妻子;三是兩人堅持各自的立場,丈夫出門,妻子留在家裏。前兩種情況都是要求一方放棄自己的意願,這樣肯定會帶來不愉快;最後一種情況,表麵上雙方都是勝利的,但是要以夫妻的不和睦為代價,從這方麵看雙方又都是失敗者。

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采取一種“以和為貴”的無勝負法來調和,這對夫妻不妨先相互就對方的目的再做進一步的了解。在心平氣和的交談中,妻子了解丈夫之所以堅持去親戚家,主要的目的是想去鄉村的環境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氣息,釣釣魚,遊遊泳。而丈夫通過妻子的解釋才明白,妻子堅持留在家裏,是因為去親戚家住宿不方便,擔心過多地打擾了對方。這樣一溝通,他們就不難找出一個折中而又使雙方都滿意的辦法。於是,他們去了一個風景好、住宿方便的海濱度假,雙方都達到了目的。

所以說,和平相處是一門藝術,它並不是讓你泯滅個性,而是讓你在發展個性的時候,首先看看你的個性是否妨礙他人,在與人相處時也多想想別人的利益。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留心四周,你很容易就能找到正在生氣發怒的人們。商店裏,顧客和營業員吵架;出租車上,司機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兩人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舉不勝舉。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情緒,所以我們經常免不了會動怒。但是,你是否經常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嘛,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裏的火發出來,非得憋死不可”。在種種借口之下,你不時地生自己的氣,也生別人的氣,似乎成了一個莽漢。

其實,憤怒情緒是一種心病,對人是有傷害的。它同其他病一樣,可以使你重病纏身,一蹶不振。

1936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紐約舉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遙遙領先,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拿冠軍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他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俯身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飛回到主球上,他在觀眾的笑聲中再一次起身驅趕蒼蠅。這隻討厭的蒼蠅破壞了他的情緒,而且更為糟糕的是,蒼蠅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對,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飛回到主球上來,引得周圍的觀眾哈哈大笑。

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他終於失去了理智,憤怒地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擊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輪機會。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愈戰愈勇,終於趕上並超過了他,最後拿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這便是憤怒產生的後果,讓一個原本驕傲的人喪失了生命。達爾文說:“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然而,處於情緒低潮當中的人們,容易遷怒於周遭所有的人、事、物。情緒的控製,有待智慧的提升,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待不如意,隻需要很簡單的三個字:“不遷怒!”

有一位農夫,有一次在他家的地窖裏整理倉庫,結果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丟了,於是他多點了幾盞燈,心煩氣躁地到處尋找,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他告訴幾位小朋友,誰能找到手表就賞給他五分錢,於是有許多小孩加入了尋找的行列。但一個小時以後仍然不見手表的蹤影。這時候大夥都不再尋找了,隻有一個小孩例外,他等大家離開以後悄悄地進去找,結果真的被他找到了。農夫很高興,同時也覺得很奇怪,就問他是怎樣找到的。小孩回答說:“很簡單啦,我隻是靜靜地坐在地上,沒一會兒我就聽到了‘嗒嗒’的聲音,所以就找到了。”

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像這個農夫一樣,遇事總是不能平心靜氣地思索而是顯得忙碌、急躁和不安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良的情緒恰如一粒不良的種子,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歡樂,也沒給我們帶來任何智慧。相反,卻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煩惱,以及越來越多的孤獨。所以說,產生了不良情緒,我們就要控製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讓我們的衝動把我們帶到危機的邊緣,防止其對人生產生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