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先生將人的談話分為三種方式:獨白、傾聽和交談。
每個人周圍似乎都有這樣的人:一打開話匣子就滔滔不絕,別人想插嘴都沒有機會的人;鉗口結舌、一言不發,如果非要張嘴就用最經濟的語言打發別人的人。有人認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一種推銷自己的方式。相談甚歡也許會創造機會,口若懸河更容易把握機會。也有人認為相對無言、莫逆於心、寡言少語就能避免禍從口出,不少精於世故的人總會勸說別人多聽少說。平時不大開口的那些人也大多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若太過於口無遮攔,遇人三五句話就交了底,則會讓人一眼望穿。
但是,不常開口不等於不會開口。有的人舌燦如蓮,有時卻免不了油嘴滑舌甚至膚淺幼稚,將自己一覽無餘地呈現在別人麵前。有的人三緘其口,卻也能在關鍵時刻有理有據、擲地有聲。可見,說話效果本不在量,而在質。
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辦事靠譜、人品不差,但是一張嘴管不住,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相熟者知道這是他的脾氣秉性,不與其一般計較。交往不深的人卻很容易因此對其產生反感甚至造成誤會。不過說是“誤會”,實則不然。這其實就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不禮貌行為。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變成“過街老鼠”,人際交往會難上加難。
說話其實也是有技巧的。梁實秋先生用寫作文來比喻說話:“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文章講究“鳳頭”,說話時的“開口”也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商務往來之時的客氣寒暄、開門見山,家人之間的噓寒問暖、體貼關懷,情人之間的喁喁私語,甚至罵人對戰也需要鏗鏘有力、克敵製勝。此外還有說話時的語氣語調、距離等細枝末節,同樣大有學問。可想而知,在生活中不會說話得吃多大的虧!
語言是一個人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也是架起人與人之間溝通橋梁的工具。不會溝通,會讓你在工作中與大量機會擦肩而過,讓你和愛人朋友摩擦不斷,甚至分道揚鑣。當世界變得越來越開放,人自然要越來越主動。如果一個人連說出自己心聲的勇氣和能力都沒有,那麼幸運之神將永遠不會垂青於他。
本書從事業、家庭、愛情等多個生活真實場景出發,運用大量有趣的故事案例,向讀者一一展示表達的技巧。文中故事讀來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同時也發人深省。書中為讀者提供了大量切實可行的表達技巧,幫助讀者把表達變成一門藝術、變成一種能力。我們的目的是讓不敢開口的人不再緘默,讓敢於開口的人修煉出“三寸不爛之舌”。讓你的人際關係不因不會表達而一塌糊塗,讓你的人生不因不會表達而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