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07026080799]}],\"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秋水》reference_book_ids\":[722442554907715485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借題發揮不隻是女人的專利
經驗豐富的辯論家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借助辯論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出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加以發揮,不僅可化被動為主動,還能產生一種巨大的語言衝擊力,讓對方在暗自欣喜中突遭當頭棒喝,措手不及。
周總理博古通今,文思敏捷,說話幽默,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鐵嘴”外交家的美譽。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他帶著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答:“提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他作為禮物贈送給了我。我無功不受祿就想謝絕。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生產的鋼筆。”
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這是典型的“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位美國記者不知好歹,企圖借派克鋼筆譏笑中國貧窮落後,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美國進口。周總理不動聲色,巧妙地借助對方的話題引申發揮,以“戰利品”“做個紀念”等詞語暗示了中國的強大,語言風趣幽默,又頗有力度,讓美國記者自討沒趣。
下麵故事的主人公更是妙語迎戰挑釁。
【衣袖上的破洞】
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生活簡樸,不太講究衣著。有一次,有一位衣冠楚楚但又不學無術的德國人,看到羅蒙諾索夫衣袖肘部有一個破洞,便指著那裏挖苦道:“從那兒可以看到你的博學嗎?先生。”
“不,一點也不!先生,從這裏可以看到愚蠢。”這人頓時羞得麵紅耳赤。
德國人借衣服的破洞小題大做,貶損別人,暴露了他的無知。羅蒙諾索夫選擇了與博學相對應的愚蠢,準確地回敬了對方,使對方自食其果。
【隻認衣裳不認人】
清朝嘉慶年間,洛陽才子孟習歐,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見孟習歐衣著平平,故態度冷淡。孟習歐見其事忙,告之稍後再來,即外出散步。
一會兒,孟習歐散步回來,裁縫一反常態,對他非常敬重。原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
裁縫說:“聽說先生詩作得好,請賜大作。”
孟習歐略一沉思,即說道:“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隻認衣裳不認人。”
孟習歐麵對裁縫的勢利心理,巧借裁縫的常用工具——針為題,對勢利之人進行了尖銳的諷刺。
【拿雙薪的臉蛋】
一次,俄羅斯著名馬戲醜角演員杜羅夫去觀摩演出。幕間休息時,一個傲慢的觀眾走到他跟前,譏諷地問道:“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作為馬戲班中的醜角,是不是必須生來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就會受到觀眾的歡迎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悠閑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這個觀眾隻好灰溜溜地走了。因為他懂得杜羅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於表演藝術得到觀眾好評,而是由於生有一張愚蠢而醜怪的臉,才受到觀眾歡迎的話,那麼你的臉更加愚蠢和醜怪,就可以拿雙薪了。
借題發揮常借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小約翰放學回來,將成績單交給父親簽名,父親一看有兩門功課不及格,就衝著約翰怒氣衝衝地喊道:
“約翰,你知道嗎?華盛頓像你這個年齡時已經是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了。”
約翰不慌不忙地回答:“是的。你知道嗎?爸爸,像你這個年齡時華盛頓已經是美國總統了。”
約翰“以父之矛,攻父之盾”,順著父親的話題,得出一個既合乎邏輯規律,又能反駁對方論題的結論,令人忍俊不禁。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中國作家梁曉聲,現場拍攝采訪的過程。采訪的英國記者四十多歲,老練機智得有些滑頭。采訪進行一段時間後,他讓攝影機停了下來,走到梁曉聲跟前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做到毫不遲疑地回答,最好隻用簡短一兩個字,如‘是’與‘否’來回答。”梁曉聲點頭認可。
接著,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記者問:“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
梁曉聲略微一怔,對方的提問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誆人之意。由於這句問話的大前提不真實,若做簡短回答,無論怎麼說都將陷入進退維穀的兩難境地。攝影機對著梁曉聲“嗒嗒嗒”在響,簡答不行,沉默或爭辯也都不利。
機敏的梁曉聲立即來了個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出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
回答得如此之妙,把英國記者拋出的足球一腳踢了回去。英國記者同樣不能回答自己精心設計的難題,一時怔在那裏,無言以對,攝影機反倒拍下了英國記者的尷尬相。
運用借題發揮需要注意:
(1)借題要恰當自然。即借言和真正表達的事理具有合理性。
(2)發揮要適度。發揮的過程要構成順水推舟之勢,中肯而恰如其分,不要牽強附會。
出其不意的斷句才有效果
停頓是戲劇家的懸念;
停頓是音樂家的休止符;
停頓是留給聽眾思考的空間;
停頓是留給自己回旋的餘地。
有經驗的演講家,愛製造懸念。他在掌聲最熱烈時上台,在掌聲快結束時開始自我介紹:“我是……”當聽眾開始交頭接耳,他突然停頓下來,而使整個會場立即鴉雀無聲。此時,他才抬高嗓門,放開聲調演講。這樣的人,不愧為擅長抓住聽眾心理的行家裏手。
停頓是指一句話、一段話中,演講者有意換氣或進行長短不等的時間間隔。這種停頓既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說話時需要換氣),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談話和演講如果不注意停頓,是無法傳情達意的;如果沒有恰當的停頓,有時會造成表意的錯誤。同樣,好的停頓處理,顯示了說話者非凡的智慧。
英國的一位議員在一次關於建築工人的演講中,突然停頓,取出懷表,站在講台前一聲不響地看著聽眾,時間長達20秒。正當聽眾疑惑不解時,議員說:“諸位適才所感覺到的局促不安的20秒,就是普通工人壘一塊磚所用的時間。”
議員用停頓的方式表現演講內容實屬高超,這是吸引聽眾注意力的一種方法。當時倫敦各大報紙都將此事爭相刊登。
一般來說,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間的自然間隔;二是文法停頓,即講稿中出現停頓符號;三是修辭停頓,即出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頓。
停頓是演講中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中恰當運用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起伏跌宕,讓聽眾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題扇漏字化詩為詞】
解縉是明朝大才子、書法家,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學富五車又善於應對,因其機智敏捷,擺脫了多次窘境。
有一次,永樂皇帝要解縉在他的一把外國貢品扇上題字,解縉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他一時疏忽,把詩中的“間”字漏掉了。他的對頭漢王高煦發現後,向皇帝奏道:“解縉自恃其才,目無君主,竟敢趁寫扇之機,有意漏字戲君欺主,如此狂亂之徒,今不殺之,後必醞釀大患!”
皇帝一看,果然如此,便大喝一聲:“武士們將他帶下,推出去斬了!”
這時,解縉卻哈哈笑了:“聖上請息怒,聽為臣慢慢解釋。這是我作的一首《涼州詞》,和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僅一字之別。與我有宿怨的人,妄想借此蒙蔽聖上,置我於死地。”他指著扇麵說:“王之渙的《涼州詞》實為詩而不是詞,所以有個‘間’字。我作的這首《涼州詞》實為詞不為詩,當然沒有‘間’字。”
皇帝說:“既然如此,你就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讀讀你的《涼州詞》吧,大家認可了,聯不問罪,而且還重重有賞;如若不然,立即斬首。”
解縉叩頭謝恩,立起身來,當眾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縉巧用停頓,將一首詩讀成了詞,且念得有聲有色,使人耳目一新,君臣讚不絕口,高煦也癡呆呆地一言不發。解縉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逢凶化吉,保住了性命,領賞而去。
由於古代漢語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古代的條約合同也往往會因停頓不同而意義有別。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財主,非常吝嗇,一毛不拔。他想聘請先生教他兒子念書,卻又舍不得多花錢,他對教書先生隻管飯不管錢,來他家任教的人幹不上幾天就氣跑了。
有個精通文理的老先生知道情況後,想整治他。於是找到財主,表示願意任教。財主唯恐口說無憑,要老先生寫一張契約,老先生寫道:“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財主接過一看,讀成“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滿心歡喜,心想這回可撿到了一個大便宜,欣然簽了字。
轉眼到了年底,老先生抗議財主不給雞鴨魚肉吃,並討要學費。雙方爭執不休,直鬧到縣衙門。縣官升堂,老先生拿出契約念道:“‘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現在財主既不給雞鴨魚肉吃,又不給學費,請大人公斷!”
縣官接過契約一看,拍案罵道:“人哪有不吃飯不拿銀子給你白幹的,簡直是混賬!”立即判財主輸了官司,罰他給老先生一百兩銀子。刻薄的財主啞口無言,隻好認輸。
這位教書先生巧用語句的不同停頓,使語義發生了變化,巧妙地戲弄了財主。
將語調升降與語句停頓結合起來使用,可使我們在論辯過程中取得主動權。
一個機智的農民專和財主作對,有一位自作聰明的財主為了報複,雇這個農民為長工。一天,財主和老婆下棋,把農民叫到跟前說:“大家都說你聰明,那你就來猜猜我們這盤棋的輸贏吧。猜對了,我賞你1個元寶;猜錯了,我打你20皮鞭。”農民答應了,他當場鋪開一張紙,寫道:“你贏她輸。”
財主看在眼裏,故意把棋輸給了老婆。他得意地對農民說:“你輸了,該打你20皮鞭了!”“慢,老爺,我猜對啦!”說完,農民念道,“你贏她?輸!”
這句話表達的是財主輸,老婆贏,財主立刻沒話說了,但狡猾的財主說:“不行,再猜一盤才算!”農民又答應了。這一盤,財主贏了他老婆。農民打開紙一念:“你贏,她輸!”
財主又沒話說了,他又沒打成農民。“不!再猜一盤!這次你要是猜得對,我就一定把元寶賞給你;猜錯了,就別怪我手下無情了!”農民說:“可以,不過這回你說話可得算數了。”這一盤,財主和老婆故意下了和棋。農民又打開紙念道:“你贏?她輸?”
這次農民不肯定誰贏誰輸,所以說他們和了。財主想打農民的詭計又落空了。
農民根據情況的變化,讀這四個字時選擇了恰當的語調升降和語句停頓,終於鬥敗了財主。
在現代漢語中,雖然有標點,但碰到稍長的句子,說話者為了表意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需做適當的停頓,如果不注意,亂加停頓,也往往影響語意的表達而陷入被動。
某單位調整工資以後,在一次總結會上,一位領導同誌在報告時說:“通過這次工資調整,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加了工資的和尚,未加工資的幹部,都紛紛表示……”
“妙語”一出,全場聽眾愕然,紛紛指責道:“我們這裏又不是少林寺,怎麼還有和尚?”
“怪不得我們這些人沒長工資,原來把指標送給廟裏了!”
這位領導所以鬧出這種笑話,就是因為亂用停頓。
可見,說話中的停頓不是真空,言語中的暫時停頓裝載著許多想象和智慧的力量;恰到好處地停頓,你的語言便可以錦上添花。
顧左右而言他的智慧
石玲的女兒兩歲半了,和媽媽感情最好。一天晚上睡覺前,媽媽和爸爸逗她玩:“寶貝兒,媽媽和爸爸你最喜歡誰呀?”石玲滿懷期待地看著女兒。
小家夥回答:“我最喜歡爸爸媽媽。”
石玲不甘心,繼續問道:“那我和爸爸你最不喜歡誰呀?”爸爸此時有點兒緊張了,等著女兒會怎樣回答。
誰知小家夥想了幾秒之後說:“我最不喜歡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