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活中語言的藝術(2 / 3)

桑德斯上校一次坐飛機的時候,有個小嬰兒不停地大聲哭叫。不管他的母親和空中小姐如何安撫都無法使他安靜下來。

上校站起來,他問這位母親是否可以讓他抱一抱這位小嬰兒。然後當他把這個孩子抱在懷裏輕輕地搖晃時,小孩子竟然很快地安詳睡去。

在上校回到座位時,他旁邊的一位乘客禮貌地向他道謝:“我們都很感激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上校回答說:“我做這件事情並不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這個孩子。”

政治人物都很善於運用幾句開場白來點出全部演講的要旨。

1988年李察·蓋哈特在退出總統競選的退出演說中,開場說道:“人家說在胖小姐(布什夫人身材略胖)唱歌以前,歌劇就不算完。前天晚上我們在密歇根州的失敗之後,我就很清楚地看到她趨向麥克風。”

這段話很俏皮、輕鬆,可以讓你嗬嗬笑一場,而它同時也精確地告訴你他下麵將要講些什麼,使別人知道他將要發表退出競選的聲明。

二、不爭吵是格調高雅

有個男人是個禿頭,所以他總是戴著帽子。他跟夫人一起外出時,總是擔心夫人開車的技術不好。有一次他對開車的夫人說:“今天我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十二部車子撞成一堆,你知道怎麼回事嗎?原來是有個女人打了左轉方向燈,有十一個駕駛人相信她。”夫人說:“我知道,開車最差勁的就是那種戴著帽子的老頭子。”

這可以說是偏見對偏見,但它帶來的是笑聲,而不是爭吵。

在兩個親密的人之間,語言上的衝突不僅可以存在,而且對他們相互的關係還是有幫助的,十分必要。在夫妻、姐妹、父子、母女之間也是如此,不要片麵地理解衝突。我們相信,任何密友或情侶,隻要有誠意交往,對對方抱有強烈的希望,便會對對方有更高的要求,以此加強雙方的關係,滿足自己的願望。這種做法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對方的理解,或者是完全地接受,所以就會產生衝突。在這時隻要彼此都能敞開心扉,通常衝突都不會升級,更不會動用拳頭和指甲;但若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誤會,從而產生隔膜。在傳統的人群中間,這種合理的衝撞,很難保持在平衡的狀態,所以經常會出現大吵大鬧的現象。盡管這種大吵大鬧的事不值得欣賞,但是這往往表明,他們的生活中很少有謊言和壓抑,而且能摒棄成規。如此一來,他們共同生活的內在緊張感及挫折感會大大減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一輩夫妻,他們既是經常拌嘴爭吵,又能長相廝守的原因。我的姑父姑母就是這樣一對可愛的老人。兩位老人每年都吵架,甚至一年吵好幾次。到了六七十歲還在說離婚,可他們是真正分不開的夫妻。1997年姑母病逝時,身體狀況良好的姑父,僅隔一個禮拜,就悄悄離開了人世。這是老一輩人的故事。

現代人對感情生活的要求更高了,有了矛盾和衝突不一定非表現為直接的爭吵,也不會過度地壓抑自己,而是利用更有品位、更有水平的語言來宣泄,這樣既沒有傷害別人,又平衡了情緒,在諷刺、幽默、俏皮話和妙語之爭中,達到雙贏的結果,這就是現代生活的格調。

三、“花心”成風趣高手

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視野開闊,興趣廣泛,要有一顆“花心”,也就是一顆開放的心。隻有當一個人的心呈開放的狀態時,眼界才能寬闊、思維才活躍。這既有利於身心健康,又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在這種狀況下,精神生活將逐漸變得豐富起來,感情亦會變得優美,全都變得輕鬆自由,更容易發揮想象。建立一個更快樂更灑脫的形象,能夠輕易地擺脫現實的束縛,而不會拘泥於令人乏味或感到無奈的事實。

一個時時刻刻感到現實壓力的人,他的人生道路是很難走的,這樣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了。然而善於解脫自己,能揮灑自如,輕裝上陣的人,成功的概率就大得多。因為他們有一顆“花心”,經常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不會由於一點小事就“困住”自己。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有一個美國作家應邀去他社區的扶輪社演講。他平時也去別的社團作早餐演講,通常都是有報酬的。但這次不同,沒有報酬。那天那個扶輪社有一個來自印度的社團來訪。在午餐會上雙方交換旗子,在交換過旗子之後,訪客發現他所收到的旗子是墨西哥的。這使得該扶輪社的社長頗為難堪,他解釋說,他從家裏帶旗子來的時候帶錯了,這麵旗子是他上次訪問墨西哥時所帶回來的。

本來應該換一麵旗子,可是當天當地卻買不到小旗子。社長於是答應要在一兩個禮拜之內,把旗子寄給訪客。作家看到了這一件事情後,便使用它來作當天演講的開場白。他說道:“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個社團不付錢給他們的午餐演講人。我現在才了解他們要把錢省下來買小旗子。”這番話獲得聽眾大笑而報以掌聲。

我們假設你不是一個瀟灑風趣的人,那麼你拿什麼讓觀眾喝彩呢?你若是直接表示自己很在意,那麼聽眾可能要給你喝倒彩,扔飲料瓶。要想成功,要贏得人們的鼓掌那你就可以這樣做:

忘掉事物給你帶來的不愉快。

給自己找一個能得到寬慰的結果。

讓過去變成回憶。

借助別人的話題,表達自己的感受。

注意聽別人講話。

不要用常規去推理。

反用典故。

用笑話解釋事物。

用逸聞或新聞信息回答問題。

化用名言或偽造格言。

巧借流行詞彙。

虛擬故事。

四、無廢話就是品位

無論是在社交中還是事業上,一張秀口都會為你增輝。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秀口是天生使然,都有著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練習過程。有些人是因為克服了畏懼心理,終於在大眾麵前開口講話;有的人是非常理智地改正了講話的毛病,或是調整演講中的各種不適狀態,對演說有了信心;還有的人是因為通過訓練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有了嫻熟的口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獲,其中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明白了一個道理:講話要有的放矢,不可以隨便“放炮”。就像我一位擔任外科醫生的朋友在介紹自己的演講體會時說:“切除一條盲腸的手術,隻要花十分鍾即可。但若要熟悉那些處理手術中發生意外事件的法則,則需要花費四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想獲得像手術一樣十分鍾或十幾分鍾就能令人歎服的口才,這大概也得花四年以上的工夫。為了大家有一張像手術刀一般犀利的嘴,為了使大家在很短的時間裏掌握這門“技術”,我們總結了演講的經驗,發掘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東西,使大家在幾分鍾的時間裏就能重複一遍他人的體驗。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哨兵法”。它就像工廠的質量檢測員一樣,把所有的語言都當作“語言工廠”生產的產品來檢查。我們讓這個“哨兵”站在語言的大門口,嚴格把守你的嘴巴,合格者“出口”,不合格則打回。隻要你不拚命“灌酒”,把這個“哨兵”灌倒,我們認為是很容易見成效的。這個“哨兵法”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