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分析,人們之所以會購買奢侈品有這樣幾點心理特征。
一、炫耀性消費心理。中國人正在慢慢富裕起來,幾十年前,萬元戶就已經能夠笑傲一方,而現在家產過百萬的人都不敢稱自己是有錢人了,那得是身價千萬,甚至是過億的人才敢稱之為有錢人。當一個人的財富、地位有了攀升,他們就會購買和使用別人買不起的商品來作為自己財富的符號,而奢侈品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欲望。
所以,他們購買奢侈品隻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炫耀自己的財富罷了。
二、攀比性消費心理。這一特點在女性身上彰顯無疑。她用的是一千多塊的粉底霜,而你卻隻用二百多塊的粉底液,你立刻就會覺得自己跌了麵子,下一次你可能也會購買一千多塊的粉底霜了。女人喜歡攀比,比化妝品,比包包,比衣服,比鞋子,隻要是能比的,通通都要比,比不過怎麼辦,那就繼續買。
三、從眾性心理。很多人其實並不想買奢侈品,隻是看大家都在買,於是也就跟風買。就好比當初的蘋果手機,當你發現自己身邊有一個人買了蘋果手機時,很快身邊就會有好幾個人買,而當某一個人換成了小米手機時,很快身邊又會多好幾個人買小米手機。人們是很容易從眾的,當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就會感到恐慌和壓力。
四、情緒性消費心理。女人是很情緒化的,這一點對於所有的男人和大多數的女人來說,都是無比正確的觀點。女性在消費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比如今天心情不好,不妨買件漂亮衣服來補償一下自己吧;今天和老公賭氣了,那就刷他的信用卡給自己買條昂貴的項鏈;今天和男朋友分手了,留著錢又有什麼用呢!花!很多女人購買奢侈品真的是在一個極端的情緒下購買的,以滿足自己情感和情緒上的平衡。
可是,回頭想想,奢侈品真的值得自己付出那麼多嗎?有一個朋友為了買一條超級貴的裙子,一整個月都走路上下班,還吃了整整一個月的泡麵,裙子買回來沒幾天,穿了一次就不穿了,理由是太貴了,生怕髒了,洗過之後就不如嶄新的好了。很多人為了購買和別人一樣的手機、一樣的化妝品、一樣的包包,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最後買回來的奢侈品隻能是一個擺設罷了。
理智一些,從容一些,不要讓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都花在一些沒有實際用途的商品上。如果你擁有這個購買力,能夠承擔起奢侈品的價格,那你可以購買一兩件來享受奢侈品的高貴品質,而如果你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那就放下那顆攀比的心,放下那顆炫耀的心,人世間有很多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珍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這些才應該是你要追求的奢侈品,才應該是你值得付出精力和時間“購買”的寶貝。
“小財心態”引發更多的消費
一個朋友很喜歡看女性類的雜誌,每個月都會固定買幾本回家翻閱,漸漸地她們家裏的雜誌都堆成小山了。於是,有些人就建議她既然這麼喜歡這一類的雜誌,何不訂閱一年的雜誌呢?一般來說訂閱一年的雜誌比每月買單本的要便宜不少,而且還省去了自己每月買雜誌的麻煩。朋友一想也對,於是就想要訂閱一年的雜誌,可是她打電話谘詢訂閱全年雜誌的價格時,一下子就決定不訂了。以前每個月買雜誌花上十塊二十塊的,覺得都是小錢,沒什麼,自己花得起。可是一下子要訂閱全年的雜誌,要花掉幾百塊,這讓朋友無法接受,於是她便打消了要訂閱全年雜誌的想法。
其實,做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都不難分析出,訂閱全年的雜誌要比每月買雜誌省錢,因為訂閱全年的雜誌,商家不但會有小幅度的優惠,還會提供一些贈品,且可以省去每月去報刊亭購買雜誌的麻煩。這麼劃算,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選擇每個月單獨購買呢?這和人的心態有關,不同的表達方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態,就比如說每天兩塊錢和每年730 塊,前者給人的感覺肯定是小錢,而後者已經達到幾百塊,就屬於大錢了,可是,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的錢數實際上是一樣的。這是小財心態的影響,當我們把一部分錢認定為“小錢”時,就會覺得這筆錢是微不足道的,消費起來也就更加不在乎,每次遇到三塊五塊的消費時,就毫不猶豫地掏腰包了,心裏並沒有半點想法。
但是,現實生活中,恰恰是因為“小財心態”才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消費。心理學家曾經做了這樣的實驗,找到一批願意參加實驗的人,詢問這些人願不願意為一所貧困小學捐款,幾乎所有人都表示願意,於是研究人員繼續問,如果每天捐一塊錢,大家是否願意,結果有68% 的人表示願意。研究人員繼續問,如果每年捐款365 塊,大家是否願意,結果隻有27% 表示願意捐款。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大家沒有愛心,而是小財心態在作祟。
在這種小財心態的影響下,很多商家都開始動腦筋了。許多雜誌或是報紙,開始標識出每本或每張的價錢,慢慢摒棄填寫年訂購價的標識。據不完全統計,出示單個價格要比出示年訂購價的銷售量高出10%-40%;保險機構也同樣開始推出一些“每天交納** 元,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保險”等活動,如果保險機構推出的是健康保險每年交納多少元,這樣一筆大數字出現在眼前,是會嚇退很多想要購買保險的人的;越來越多的商品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每月付一部分錢,就可以擁有一部幾千塊的手機或是上萬元的筆記本電腦,都是同樣的道理。
正是因為大家對於小財不在乎,所以,消費起小財來就更加不在乎了。可是,隨著這樣的“不在乎”的增多,小財也就變成了大財。就好像一個人很喜歡吃糖葫蘆,他覺得每天吃一串糖葫蘆,才花三塊錢,這麼點兒小錢誰在乎呢?於是,他每天吃一串糖葫蘆,可是每天三塊,每月就是90 塊,每年就是1080 塊,一年吃糖葫蘆的錢都可以買一套十分不錯的名牌西裝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還舍得每天都吃一根糖葫蘆嗎?
不在乎小財,小財消費的多了,也就變成了大財。所以,我們絕對不能養成這種“小財”的習慣。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兩點。
第一點,避免因小財失大財。買東西花小錢自然沒問題,但是這種小錢花的多了,你就會發現自己每月的工資,沒見到自己買什麼東西,就已經消失不見了,所以,花小錢的時候也需要仔細盤算,不要過多的花小錢。而且有些東西雖然一次性花了大錢,可這也是為了以後不花更多的小錢。還有那些分期付款的商品,很多人分期付款買手機、買電腦,仔細看著的確很合適,可是這和你一次性付款有什麼區別呢?一分錢都沒有便宜,而且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你不但沒撈著便宜,反而還吃了虧呢。
第二點,將小財變大財。很多人都覺得五塊、十塊是小錢,要存錢,那得是上千、上萬才值得自己存,其實,小財才是你真正需要存起來的,因為是小財,如果你不存起來就會花掉。與其花掉,還不如存起來。如果每天存一塊,每年就能存365 塊,這個錢足夠自己年底買件新衣服了,如果每天存10 塊,每年就能存3650 塊,恐怕這個數字就已經是一部分人每個月的工資了。
第三點,別小看小財,也別不在意小財。有時候你會覺得那些富人怎麼會那麼摳門,連幾塊錢都計較,其實不是他們摳門和計較,而是他們更在意小財,更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在生活中進行消費,一定要提防商家的“小財”障眼法,更要養成“保護小財”的習慣,讓自己避免在“小財”上吃大虧。
是什麼讓女人的消費失去理性?
當今市場中,誰才是消費者的主力軍?答案當然是女人。商家都知道一個道理,這個時代誰的錢最好賺,當然是女人和孩子,而孩子的大部分消費都是女人付出的,所以,女人當之無愧是消費者中的主力軍。
很多女人消費是沒有理性的。無論衣櫃裏有多少衣服,永遠覺得自己的衣櫃少了一件,遇到喜歡的,遇到流行的,肯定會買回一件;無論化妝品有多少,從來不會等到自己的化妝品用光了再去買,永遠都是碰到就買,絕不會因為自己的沒用完就停止消費;無論自己的老公缺不缺衣服,隻要看到合適的,尤其是遇到打折的,就會毫不猶豫買下來;無論自己的孩子需不需要,隻要是看上了,絕不會放過。
林娟三十出頭,家庭幸福。林娟每個月的工資有三千多塊,但幾乎都剩不下多少。
一些生活支出幾乎都是由她老公負責的。三千多塊,按理說已經可以滿足一個普通女人的消費了,可為什麼林娟就是剩不下錢呢?原來林娟特別愛逛商場,不是給自己買東西,就是給自己的老公和孩子買東西。有時候她也覺得自己花的太多了,想要節製一下,可是每次逛街總也控製不住。林娟曾經詢問過和自己差不多的女人,她們的消費和她也差不了多少,她也就心理平衡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人的消費毫無理性可言呢?我們來總結一下。
一、攀比心理。相比男人而言,女人的攀比心理要強得多。別人買了一件大牌的衣服,自己必須買一件,否則就會覺得自己太掉價了;別人買了一雙正流行的鞋子,自己必須也來一雙,否則就會覺得自己跟不上潮流;別人買了一套新的化妝品,自己必須也買一套,否則就會覺得對不住自己這張臉似的。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女人會失去理性,什麼都不會顧忌,隻知道自己必須要買,不買就會讓人比下去。而且,女人聚在一起聊的話題也無非是衣服、鞋子、包包、化妝品之類的,萬一自己真的沒有,可不真是要被自己的小姐妹笑話死了。攀比心理是讓女人購物失去理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孩奴心態。社會上出現卡奴、房奴、車奴之後,又出現了孩奴。夫妻兩個人奮鬥一輩子,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嗎?大部分已經生兒育女的女人都是孩奴。這也讓商家抓住了兒童消費這一領域,開始在這方麵大肆賺錢。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嘲笑,衣服、鞋子、書包等生活用品都要買最好的,別的孩子有學習機,自己的孩子必須要有,別的孩子上藝術培訓班,自己的孩子也必須要學。總之,別的孩子擁有的,自己家的孩子隻能多,不能少。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不少女人一擲千金,購買一些和自己的消費水平不相符的商品,加大了生活的壓力。再加上大部分的女人都認為自己這輩子賺錢不就是為了孩子花嗎?所以,為孩子花錢,無論花多少都是舍得的。
三、為男人花錢。大部分家庭當中的分工,都是男人的生活用品大部分都由女人來采購,大到衣服、皮鞋,小到襪子、內褲,無一不是女人來買的。所以,在平時逛街的過程中,女人會為了自己的男人,而多關注一些男人商品的信息。每當遇到打折或是促銷,或是看到十分合適的商品時,女人必定是首當其衝。在超市男士內褲打折區域,清一色全都是女人在那裏圍著挑挑揀揀。女人為自己的男人買東西,也是沒有理性的,她們對於男人的需求是沒有概念的,隻要碰上那就買,絕不會想他現在缺不缺,需不需要。因此,男人商品的消費,也會讓女人失去理性。
四、求廉心理。女人們當中討論的話題總是,“某某商場又打折了”、“某某專賣店正搞節日促銷呢”、“某某網店正返利銷售呢”。而男人們從不會討論這些,男人們買東西很少會顧及價錢,更不會因為這件商品不打折就不購買。所以,在商場打折區域,圍攏過來的永遠都是女人,而不會有男人。這是因為女人都普遍存在求廉心理,每當看到“打折”“促銷”等字樣時,都會過去湊熱鬧。隻要是覺得商品便宜,不管家裏需不需要,都會一窩蜂地買回家。
女人是消費者中的主力軍,這一點毋庸置疑。商家自然知曉這一點,所以,會刻意做一些行動來吸引女人的注意。比如說在女裝區域的旁邊,專門設置男裝或是兒童的專櫃,讓女人在給自己購買商品之後,也會順便看一看老公和孩子的商品,再比如說專櫃的促銷也大多針對女人。很多女人或許會發現,自己家中經常堆積著一些不穿的衣服和鞋子,不用的化妝品,打折促銷購買的生活用品等等。這些全都白花了錢。
所以,女人消費還是要理性一些,買東西之前先問自己一句:這個東西是不是非常有必要購買。如果並不是必要的東西,或者是不急用的東西,或者是不知道能不能用上的東西,那還是別浪費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了。
花錢真的能夠平衡心理嗎?
星期天正在家裏看電視,忽然接到好朋友的電話,要我陪她去逛街,她失戀了,需要購物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一聽說她失戀了,心情不好,我立即趕往她所在的商場,見到她的時候,她的手裏已經有三個手提袋了,分別是一雙達芙妮的靴子,一件cache 的棉服,一個不知名的手提包。看她購物的樣子,根本不像是失戀的樣子。我一邊陪著她逛街,她一邊給我講把她甩掉的那個男人有多麼混蛋。她一邊罵著那個男人,一邊微笑著叫導購員幫自己拿適合的尺碼,就連導購員都用怪異的眼神看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