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盡了力量來應付這一切,再接再勵……我有一個最高原則:不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決不屈服!——居裏夫人
誰也沒有認準要讓她這麼一個美麗而纖弱的女子去背負科學的十字架,而她卻是走得如此義無反顧,並在人類的曆史中留下了自己永恒的名字。作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她一生中所做出的貢獻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和敬仰。
1.為了祖國,誌在頂峰
居裏夫人,原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於1867年11月在波蘭出生。當時波蘭已被俄、普、奧三國瓜分,在鐵蹄下長大的小瑪麗不明白為什麼波蘭的孩子不準學波蘭話,不準看波蘭書,還要在沙俄監察員的監視下學習。父親和哥哥告訴她:“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喚起她追求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強烈願望。從此,小瑪麗的心窩裏,就埋下了對祖國熱愛、對侵略者無限憎恨。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念頭,在她的腦海裏翻騰著。
16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沙女子中學,並獲得金質獎章。但在當時的波蘭,女子沒有上大學的權利。家境貧困,又無力到國外求學,瑪麗隻好去做了家庭教師。但是渴求知識的願望從未改變。
她夢想去巴黎學習物理和化學、姐姐幻想到巴黎學醫,他們一點一滴地積蓄著去巴黎求學的費用。最後姐姐先到巴黎去,她留在波蘭掙錢供姐姐上學。
瑪麗不僅刻苦自學,而且不辭辛苦地到波蘭農村給孩子們講授科學知識,到工廠女工中傳播波蘭文化,而這樣做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密探們發現,被沙俄監察員抓走的。可是瑪麗的心目中隻有一個念頭:為被壓迫的祖國服務,為祖國的解放而學。正象她給自己一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用盡了力量來應付這一切,再接再勵……我有一個最高原則:不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決不屈服!……”
五年後,姐姐獲得了博士學位,瑪麗來到巴黎索爾本學院求學,她像塊貪婪的海綿,拚命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每天上課總是第一個到教室,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貫注地傾聽教授講解。下課之後,除吃飯之外,不是到實驗室搞實驗,就是到圖書館讀書。很快,便成為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備受教師的重視和同學的尊敬。
在生活上,瑪麗過著非常艱苦。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又小又矮的閣樓,忍受著夏天的悶熱和冬天的寒冷。為了擠時間學習,常常幾天不做飯,隻吃現成的塗上黃油的麵包。晚上為了節省燈油,就到附近圖書館看書,到圖書館關門後,才回家點起小煤油燈,伏案學習直到淩晨兩三點鍾才去休息。
由於長期勞累,再加上營養不良,瑪麗得了貧血症。有一天,她與一位同學剛走出教室,突然頭暈腿軟,暈倒在地,在場的同學嚇了一跳,趕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醫院。
瑪麗的姐夫是這家醫院的醫生,當他慌忙趕來時,瑪麗已經蘇醒過來,他連忙替瑪麗檢查,心中馬上明白了。
“這幾天你吃些什麼東西?”姐夫問。
“這幾天……吃什麼……?飯呀!”瑪麗慌忙答道。
“真是飯嗎?!”姐夫又問了一聲。
瑪麗什麼也不說了。
後來,姐夫才了解到,這些天,瑪麗為了節約錢去購買必要的學習用品,每天隻吃一把小蘿卜和半磅櫻桃。同時,為了趕功課,每天睡不足三個小時。艱苦的生活,刻苦的學習,弄得這位年輕的姑娘麵色蒼白、容顏憔悴,但她終於實現了理想。
1893年夏,瑪麗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在物理係畢業,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績在數學係畢業,獲得數學碩士學位。
2.天作之和的愛情
瑪麗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使她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就在這裏,她結識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
皮埃爾·居裏於1859年生於巴黎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因為他具有獨特的富於想象的性格,他父親沒有把他送進學校,而是在家裏自行施教。這種因才施教使皮埃爾16歲通過了中學的畢業考試,18歲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並獲得了理科碩士學位。19歲被聘任為巴黎大學理學院德山教授的助手。他和他那同是理學碩士的哥哥雅克一起研究,1880年發現了電解質晶體的壓電效應。1883年年僅歹年的皮埃爾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巴黎市理化學校的實驗室主任。當他與瑪麗相識時,他已是一位有作為的物理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