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給別人,說不定別人會留給你更多。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有一個國王帶著隨從去打獵,卻在森林中碰上狂風暴雨,國王意外地落了單,迷了路。他又餓又累,在森林中打轉。後來,他看到了一家農舍,他上前敲門,可沒有人開門,便試著推那扇搖搖欲墜的門,門開了,可農夫卻露出不友善的臉,對他大喊:“走開!走開!你要是不立刻走開,那麼我就叫狗來!”國王懇求他息怒,農夫卻更生氣了,並把國王推出了茅屋。
國王無奈地冒雨離去了,幸好碰到了一對商旅,最終才平安地返回到宮中。三天以後,國王派人召喚農夫,農夫惶恐不已,自忖道:“我不認識國王,他為什麼找我?”到了王宮,國王頭戴王冠,手拿令牌,坐在寶座上,一句話也未說就死死盯著農夫看,爾後便問他:“你認識我嗎?”這句話使農夫大驚失色,幾乎要暈厥過去。
有句俗話: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意思是說與人相處時,凡事不要做絕,記得為彼此留下餘地,以後無論在哪個場合再見麵了,都得是一團和氣,不至於見了麵就讓對方咬牙切齒。
在我們有能力的同時,當然還要記得為別人留一盞光明而溫暖的燈。這是古人一則高明的處世哲學。
清朝六尺巷的故事得到了一致的讚美,就是因為它不光代表著中國“禮”的文化傳統,還有一點就是當你想著給別人留一點麵子時,別人也會還你一個麵子。
留人情,有後路
人際關係中一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結人情,有人緣。情就是財富,人要像愛錢一樣喜歡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施思術”是人情關係學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
戰國時,有一個名叫中山的小國。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對此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在臨死前囑咐,無論中山有什麼事變,我們都必須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以死報效國王。”
當中山國君聽完之後,就感歎地告訴他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我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也就是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不是需要。施怨也根本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這完全是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是因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同時,這段話也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也就多了一條路。如果想人愛己,就必須先愛人。正如一個人為防不測,需養成“儲蓄”的習慣一樣,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
到底該如何去結得人情,並非有一定之規。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很有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可以幹出一番事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的交談很有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會在懸崖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上,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勇士。
即便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領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當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地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人生在世,不但需要別人的幫助,還需要幫助別人。也許根本就沒有比幫助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付出一個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這樣的人目光中不免閃爍著麻木的神色,心中也會不時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別人的困難,他可當作自己得意的資本;別人的失敗,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更是不會拔刀相助,就是見死不救,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自私,將會使這種人吝嗇到了連微弱的同情和絲毫的給予都拿不出來。這樣的人,說到底是可悲的人。
錢鍾書先生一生過得較平和,然而在上海孤島寫《圍城》時,也窘迫過一陣子。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卷袖圍裙為口忙”。那時他的學術文稿沒人買,於是他寫小說的動機裏就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細作,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巧的是,黃佐臨導演上演了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並及時支付了酬金,才使錢家渡過了難關。時隔多年,黃佐臨導演之女黃蜀芹之所以獨得錢鍾書親允,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實因她懷揣老爸一封親筆信的緣故。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了事他一輩子都記著的人,黃佐臨四十多年前的義助,錢鍾書在多年後還報。
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中,留一點是很重要的,做什麼事也都不要做得太絕了,都要學會給人留一點麵子。你給別人留一點,別人同樣也會給你留一點的。
3.人際交往把握好“度”
大幹世界,芸芸眾生。每人都有每人的脾性、世界觀和心理特點,因而這世界才顯得生機勃勃和多姿多彩。人際交往,是要遵循適度原則的,如果違反了它,就容易引發人際間的不愉快。
忌“過度投資”
有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了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人際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同樣,人際交往也需要“投資”。但並非是無限製投資,它也是有一定餘地的。
首先,不要對人太好了!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早在1974年,心理學家霍曼斯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而初人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雙方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大學剛畢業的小斌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他因剛到公司所以對誰都百般的熱心,好事幾乎都做盡了,後來卻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大家都疏遠他,不愛理他。他每次熱心地幫助人家,大家好像還不樂意,他很困惑?
像小斌這樣“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這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誤區。隻有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達到較好的人際效果。
人的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
開玩笑不要過度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開玩笑開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所以,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扳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朋友、熟人之間適當開開玩笑,可以活躍氣氛、融洽關係,增進友誼。但開玩笑一定要適度,要因人、因時、因環境、因內容而定。
(1)開玩笑要看對象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寬容大度的人開點玩笑,或許可調節氣氛;和女同學、女同事開玩笑,則要適可而止。
(2)開玩笑要看時間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開玩笑,最好選擇在對方心情舒暢時;當對方因小事生氣時,通過開玩笑把對方的情緒扭轉過來。
(3)開玩笑要看場合、環境
在圖書館、醫院等要求保持肅靜的場合,不要開玩笑;在治喪等悲哀的氣氛中,不宜開玩笑。
(4)開玩笑要注意內容
開玩笑時,一定要注意內容健康,風趣幽默,情調高雅。在社交活動中,忌開庸俗的玩笑。千萬不要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尤其不能以殘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人際距離要有度
有句古詩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乃人間勝境,看不出它的妙處來,是因為身在山中之故。人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係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因為你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因此,盡管有著良好的願望——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還必須記住“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就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關。
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誌。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他愛上了一個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當眾拒絕。姑娘後來惱怒地說:“他競在離我8英尺(約2.5米)的地方談這種事。”自然,這種社交距離不是談婚論嫁的場合。
對人際距離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論多麼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麼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際關係越是要尊重隱私。
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追問他人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2)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裏麵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3)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於時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這裏,距離成了情感的催化劑。可見,有時距離的存在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內心沒有隱秘足顯自己的坦蕩,但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後的人際矛盾種下禍根,這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總而言之,在人際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度,正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絕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4.不要輕易承諾
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其承諾便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因此,要想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輕易承諾別人,要給自己留些餘地。
我國古代就有這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時至今日,“言必信,行必果”,依舊被國人視為做人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國人的這一見解,在國際社會中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知音。因為在西方國家中,現代人早已把“遵時守約”視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之一。
特別是在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一個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諾,關係到個人的信譽。一個人如果信守承諾,言而有信,就等於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對象,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在社會上有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於社會,贏得人們的尊重。與此相反,如果視個人承諾為兒戲,出爾反爾,言而無信,有約不守,守約不嚴,或者有約不認,甚至隨意撕毀自己的莊嚴承諾,不僅僅是失信於人,不尊重人際交往的有關規則,而且也是不講禮儀規則、不重視個人信譽、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在現代社會裏,信譽就是生命,信譽就是形象,信譽就是社會關係,信譽就是工作效率。不講信譽,在社會上就會難以立足,在工作中就會難以有所進展。
與別人打交道時,不論雙方關係如何,如需要許諾對方時,就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應對方所提出的要求,還是自己主動向對方提出建議,或者是自己誠心誠意地許諾於對方,都一定要經過事先的深思熟慮,反複斟酌。在有必要承諾時,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務必要量力而行,一切從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及客觀可能性出發。切忌好大喜功、草率行事,致使承諾“滿天飛”。須知,如果濫用承諾,個人信譽便會貶值。
在承諾具體事項時,一定要認真思考,瞻前顧後,字斟句酌,力圖周全。既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難以解釋或可有可無,又不能信口開河,大而無當,言過其實,使承諾難以實施。
一旦作出承諾,你就必須予以兌現。隻有這樣,才能夠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言行一致”,才會贏得對方的好感與信任,才有可能與對方“後會有期”,常來常往。為了兌現已有的承諾,還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對既往的正式承諾任意修正、變動,隨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認、取消,或者在執行中“偷工減料”。
但是,“世事難料”,盡管你不遺餘力地履行承諾,但一時難以兌現承諾的情況仍會出現。此時,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補救性措施,盡早向相關的一方說明具體原委,以求挽回信譽。
承諾時要留有餘地
成功的人很會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不會輕易地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一位高校的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2/3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