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人生要留有餘地(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1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5,\"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1},\"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9},\"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5,\"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1},\"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9},\"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55203659015785531,7267077385848097832,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6838936275928484877,7012517992130939934]}],\"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六 人生要留有餘地

“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了”,這是無數的“過來”人始終不變的忠告。是啊,在人生中學會留有餘地,你就會獲得你意想不到的機會和幫助。相反,如果你總是咄咄逼人,把事情做到無法挽回的境地,那麼,最後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你。這是無需再用事實來證明的真理。

1.人生需要留點空白

在平時的待人處世過程當中,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除此之外,在很多情況下,要特別注意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不論我們辦任何事情,都要多使一點“太極推手”的功夫,永遠保持一些能夠回旋應變的能力。具體在日常生活中,承諾別人,拒絕別人,批評別人,所有的事情都要留有一定的餘地。

留點空白

對於“空白”這個詞,其本身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著名畫家黃賓虹頗有心得地說過:“看畫,不但要看畫之實處,而且要看畫之空白處。”中國畫最忌滿塞,講究留空白。國畫大師們的空白能空出一種藝術靈性。比如,畫河流悠悠然而遠去,那遠處便是一片空白,白茫茫空落落越遠越寬,視野開拓,富有流動美和想象美。寫文章有一種修辭手法叫“留白”,其實質上指的就是空白,留出一點藝術的空白,從而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去揣摩、去深思、去想象。

《紅樓夢》第98回寫道:“探春過來,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經涼了,連目光都散了。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個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寶玉!你好”中的“好”字後麵難以盡言的話語,到底是些什麼呢?根據黛玉與寶玉極其深切的愛情關係,黛玉要說的很有可能就是:“寶玉!你好糊塗啊!你平時那麼聰穎機靈,怎麼如今卻輕易受人愚弄和哄騙!你難道真的把寶姐姐當成了你的林妹妹?!”也可能是:“可恨你這個寶玉!你辜負了我對你的一片癡情!”此處還可能“無聲勝有聲”:既包含她對寶玉深沉的愛,更有對薛寶釵在愛情上的勝利所產生的嫉恨和隱痛,等等。林黛玉此時感情非常複雜,不願說明白,或者說,說明白了不如不說為好。這給讀者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想象餘地,這些都是“留白”的藝術追求。戲劇不僅有靜場同時還有潛台詞,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空白。詩歌講求語言含蓄,藏而不露,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所表現的也正是空靈之美。

實質上,空白並不空,而是一種充實,一種色彩。當代的散文家楚楚說空山不空,說是空山,有誰肯信:“有的是奇山異水,洞天佛地、摩崖薈萃、佳茗飄香、千古之謎、美妙傳說。看也看不盡、聽也聽不齊、數也數不完,五官身心可謂是全都占滿了,如何輕易一個空字了得?”有空處便可填充,便可揣摩,便有追求。耳空才能更好地聽聲,鼓空才能發聲,山空才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

長久之離別就勝於新婚,情意綿綿不可支,是因為離別是共同生活的熾熱感情的間隙,空白中有如牛郎織女在企盼七夕,充滿著濃濃的思念與甜蜜的回憶,同時也是重逢之鋪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分隔一段,再而相聚,倍感恩愛更深沉、更珍重。情書中有省略號,也是空白。欲言又止,隱含著勝似萬語千言的表白,比直接說出來的情話更耐人尋味。諺語“滿招損,謙受益”中的謙虛也是一種空白,空才能得益。通常說,為人做事要謹慎謙虛,要把握分寸,留有餘地,其實質上也是一種生活的空白。

我們評論一件事、一個人,應當實事求是,留有餘地去評價。切勿喜歡起來,什麼都好;討厭起來,又一無是處。如此,眼前不吃虧,將來必知禍從口出。為人做事謹慎謙虛,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不做心力用盡的事,則隨時可以應付意外的情況。因為於人而言,強中自有強中手,人不能自命天下第一。

生活中,凡事先作好充分準備,沉著應付外界的幹擾,不論什麼事,都要留有餘地,都可運用“以逸待勞”的策略。“以逸待勞”其實又是一種空白。為人處世的原則雖有所不同,但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效率越快越好不一定就是好事。有的人做事,尤其是處理一個複雜的問題時,就喜歡拖延一下,待各方麵冷靜下來後,再行處理則更為穩妥。拖延,並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責,而是一種手段,是靜觀事物的變化,以便作出最為完善的決定。這樣說來,對於那些懂得能夠巧妙運用空白的人來說,實在稱得上是生活藝術的大師。

給自己留點空白

平時我們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當中應留點空白,為他人留點空白,才能友好地與之相處;給自己的生活留點空白,這樣的人生才能夠過得快樂。

每個人都是感情動物,有喜有悲,有愛也有恨。給自己留點空白,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更暢快地呼吸。當你春風得意時,留點空白給思考,莫讓得意衝昏頭腦;當你痛苦時,留點空白給安慰,莫讓痛苦窒息心靈;當你煩惱時,留點空白給歡樂,煩惱就會煙消雲散,笑容便會增多;當你孤獨時,留點空白給友誼,真誠的友情是第二階段的自我。每個人都是這樣,痛苦可以忍受,淚水可以恣情,但自己千萬不要灰心、低頭、停滯不前。在當生活把你逼上狹窄的小路,那麼就請留點空白、留點光亮給心境,這樣小路自然就會變為寬廣大道。

遇事留出點空白,讓出三分,自己對他人多一份愛心;為他人留下三分寬恕,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就自然不會緊張;凡是那些能為他人留下設想的空白,世界就會多一分美好;一個願意為他人留出一些空白的人,自己便能生活得舒泰安樂。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你留給他人的空白,實際上也是為自己留了出路。

人生舞台,風雲變幻,到處都會發生矛盾,都會發生紛爭,在世之人,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沒有堅忍的心智,沒有寬容的胸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許他人的誤解;領導的刁難,同事的傷害……為此,隻有弱者才會報複,如果你尋機報複,輕則別人對你敬而遠之,重則埋下怨恨的禍根,你將成為孤家寡人。倘若你能包容理解,為他人留下餘地,反省自身,剖析自己,矛盾就自然能夠迎刃而解,才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誤會為理解與信任,化狹窄為廣闊,到最終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人生需要留白

有一位丹青高手,每每為花鳥傳神,替山水留韻,總能恰到好處地留些空白,這一“留”給人以詩的想象、弦的餘音。如果讓人的一生感到滿滿當當未必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簡簡單單方為境界。

這留白能夠讓人浮想聯翩,它不僅是一個人對藝術的一種見解,同時還是一種升華生活的見識:園林留白,空間的曠遠和花草的疏朗,也是一種高明的手筆;而人生更像一幅畫,也需要有留白的地方。俄國一位作家曾說過:“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獲得的更為重要,種子消失之後,才發芽。”人生是個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壯美,活得有氣魄,就不僅要學會給生命留白,而且要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敗。空白不是蒼白,而是一種至高境界,一種博大的襟懷。如果說科技的空白我們要常填補,那麼對於生活的空白我們就要做到時時留出。

人的一生是得失輪回的一生。得失就好比是一對跳躍的、充滿靈性的音符,不停地編織著人生樂章中每一個悠揚的旋律。“百得會有一失,百失也會有一得”,這句話雖然談不上是至理名言,但與民間所說“甘蔗沒有兩頭甜”、“高樓臨街卻喧嘩”是同樣的道理,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得與失互為補充。

古時的人們都會采取折柳送別的方式,常常會采取“不必如絲千萬縷,隻須離限兩三條”之意,多者何益!讀書也是如此,樣樣一知半解,不如一門精到。對待生活,有的人每天沉湎於患得患失之苦悶當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關心失去的是什麼,不思考真正要的是什麼。看起來他沒有失去什麼,事實上往往因得到的東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紀法國一位思想家所說:“什麼都來一點的人,什麼都得不到。”雨果的名言說得更是簡潔明了:“一個人不能同時騎兩匹馬。”人生在這個世上實在擁有不了多少物質,也就如同飛鳥隻棲一枝,鬆鼠所求幾顆一樣。

天地有萬物,此身不再得;人生僅百年,此日最易過。我們在羨長江之無窮,歎蚍蜉之須臾中,也就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從而更好地把握好自己,在看破想通中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新一輪的生活,創造美好。一時的失敗並不可怕,失去真正的自我才是一件值得擔憂的事情。最是美麗平常心,成敗榮辱不亂心。生命既然給了我們憧憬明天的權利,那麼我們就一定要做到正確認真地去對待人生中的每個得失,帶著對生活向往,感受生命的可貴,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學會留白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當中,每個人如果能夠給他人與自己留出一點空白,那麼他就會無怨無憂,知足常樂。其實,一個人隻有工作往上比,才能夠看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能使自己感到滿足,不會去同別人進行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能夠滋養世人,粗茶淡飯具備人體所需的營養,就不必眼氣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車騎,又能鍛煉身體,就不必眼氣他人有小汽車接送。人世間的事物紛繁,有領導者就有被領導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與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誠實勞動,會獲得一份甜蜜的果實;過儉樸的生活,會貼近生活的本質,以至不迷失在光怪陸離的表麵,從而使得你在一點一滴的回味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樂趣。因此,我們為何不給自己與他人留點空白,求得一份生活的安寧,活得更開心,更快樂一些呢?

有一個小男孩在小河邊傷心地哭泣,一位從這裏路過的好心人問他為什麼哭泣,孩子說:我唯一的一枚硬幣掉進水裏了。好心人勸道:別哭了,我給你一枚硬幣吧。可是,小男孩接過硬幣後,哭得反而更加地傷心了,好心人不僅為此感到十分的納悶:怎麼還哭呀?小男孩道:假如我的那枚硬幣沒有掉進水裏,那麼我現在就可擁有兩枚硬幣了。

這個孩子的欲望可以說是沒有止境的。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的欲望遠比這個孩子的欲望要大得多!我們還不如給自己的欲望留點空白,這樣的生活就可以過得無怨無憂,知足常樂。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把握好分寸。古人就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說法。待人處世要留有餘地,留有空白,“山水有相逢”,即使與對手交鋒,也不可置人死地,應避其鋒芒,為自己的道路留一步。不僅為自己留了後路,同時也可以防災禍上身。

人生在世,對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麵對,更不需要費心去思考細節,給人給己留更多的空白和餘地,留更多的靈氣,才會快樂、幸福地度過一生。留白,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一種人的道德的修養,一種生命至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健康向上的人生。

2.凡事不要做盡了

我們也可以把人生比作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人生千萬不要裝得太滿,太滿了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不要裝得太滿

在文學藝術當中,“空筐”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常用的概念,藝術表達不能太滿,滿了就少了靈氣,周止庵在《宋四家詞選》中談如何作詞時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文學藝術隻有像“空筐”一樣,給作品留有一定的餘地,才自然能夠豐富讀者的情感與想象空間。也就是說,搞藝術是必須要學會留“空白”的。

仔細想一下,也的確是如此。一件事情、一項事業,隻能有一個第一。如果總是把爭奪第一當作目標,這樣就容易患得患失,還不如去填充人生其他的空白處。比如:數學成績考不了第一,你可以在一些藝術方麵去挖掘自己所存在著的潛質;自己沒有演員的天賦,也不要總去幻想當什麼國際影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自身的人生舞台都是非常大的,許多地方都存有自己所發展的“餘地”。

大千世界中,許多誘惑與煩惱都是沒有什麼方法避免的,或者說世俗間的一切會讓你失去其真正的自我。虛與實,真與假,更多時候都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虛並非是真正的假,實也不一定代表的就是真。

凡事不要做盡

任何事做到“適可”才是最好的。如果換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詮釋這句話,就是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給自己留條退路;一個人在失意的時候,給自己找條出路。這也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都不要做盡。

有一位老人,年已過了70,身體卻相當硬朗,聲如洪鍾,兩目有神。打12圈麻將眉頭也不皺一下。有人便請教這位老人家的養生之道,他就僅送出了一個字:“半。”

然而這個“半”字隱藏有什麼深刻的意思呢?

老人家解釋說:“對於半的內在涵義,就是凡事不可做盡。比如,生活當中的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半飽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非常之累了才休息。中午睡一睡,三點半喝杯下午茶,黃昏歡樂時光輕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讓身體的狀況永遠得到調整。正如一輛汽車的汽油,經常保持半滿的狀態。切勿每次亮起紅燈才去添油,這樣就會十分傷車。喝酒也是,最過癮是半醉。半醉的時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與虛之間,顯得十分的奇妙;如果全醉,就會自然會失去喝酒的意義。”

“半”還可放到做人處世的哲學高度,“半”就是知足常樂。人生不要強求十全十美,世間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應無憾了。人無完人,凡事留有餘地才好,給人留半條後路,為自身!積半點福,半點德,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老人家這“半”字學問,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得不開心,整天怨天尤人,唉聲歎氣,對於其中的原因其很多都是對人對事過度執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點塵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態度,必然事倍功半,還會傷身折壽。

如果能夠為抱半日安,笑玩人間,輕鬆自在,則自然多半分鍾可活一倍命。

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說過: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說明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物極必反,事物太過壯大就會衰老,東西太過堅硬就容易折斷。他獨特的思想讓中國人堅信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道理。如今在西方也流行“半杯主義”,它與老子的處世之道可謂是不謀而合。

留耕道人《四留銘》裏有這樣一句話:“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如此推理,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要把技巧使盡,才容易得以去還造物主;不要把俸祿用盡,以還朝廷;不要把財物占盡,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貴享盡,以留給後代子孫。高景逸曾經說:“遇到事隻要讓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會有周旋的餘地;辦事隻要放得寬一點,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如此推而言之,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同樣的。

全力以赴的弊端

有位西方哲人說:“要想做好一件事,你最好盡3/4的力量去做。”世上的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都讚成這樣的觀點,而且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觀點去做的。

有一位作家想寫出一本健康的美好思想的書,他隻需要使出自己3/4的力量就夠了。切不可全力以赴,如果那樣的話不僅會使自身的心情感到無比緊張、急躁不安,還會泄露在文字中傳染給讀者。而隻使出3/4的力量,不僅有準備同時又留了餘地,如此從容不迫地去做,自然就會做得更加的成功。

其實,這與做其他的事情是同樣的,凡事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盡力地去準備,然而千萬不要做到全力以赴。兵家裏所說的窮兵黷武,往往說的是太全力以赴以至於血本都賠進去了。而搞實業的人就更加忌諱把全部的錢財都投入到某一項實業中。那些所謂的全力以赴之人並不一定就比使用3/4力量的人更具有實力。

古人所謂“工夫在詩外”,是說文人做詩的好壞往往在於他的學問與閱曆的深淺,而並不是隻在於其詩文的本身。《三國演義》當中的孔明站在空城上嚇退幾十萬大兵,並不是說他有萬夫莫開的勇氣,而是因為他過去的神機妙算與自身的鎮定自如才嚇退敵兵。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大海之中的一座冰山,對於它本身來說其7/10在水下,然而卻正是那7/10的部分才托起了那3/10,那3/10巍峨又壯觀,令世人嘖嘖讚歎。人生也一樣,成功隻是那3/10,而7/10是成功前的艱苦準備。成功並不在於你是否全力以赴了,而在於你是否具有實力與事前充分的準備。一個沒有練過武功的人為報仇急於與一武功高深的人交手,即便他全力以赴了,最後的失敗也一定會是他的。

古人說弓太滿則易折,對於一個人來說,為人處世也切忌全力以赴。要能夠做到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留一分輕鬆,這樣你就自然會多一分從容、多一分灑脫,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失敗了也不會全軍覆沒。你隻需要用自身3/4的力量,這樣你足以是一個永遠的成功與勝利者。

生活當中的很多不快樂都並非是源於自身的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為自己留餘地造成的。

如果自己願意多留給自己一分輕鬆,在追名逐利的空間裏多抽出一點兒時間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追憶一下天真童趣,那麼,心態就自然能夠變得更加的恬淡與平和。

有這樣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月盈則虧”。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虛懷。給自己的心靈留下想象的空間,盛裝起美好的追憶;給自己的思想留下空間,從而去吸納更高深的智慧;給自己的事業留下空間,從而去擁抱人間更多的機遇。

掌握分寸

世上早有“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要講分寸”的勸勉,然而對於“分寸”到底在哪裏,大多數人卻是未必能夠說得清。而能夠說清楚“分寸”這兩個字之人,都是十分聰明、練達與城府極深的人。也正是憑著這些對人事的明達、老成與世故,才使得他們躋身於成功者的隊伍之中。通往成功的路是十分多的,然而卻不知道每一條路上都布列著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論是同人說話,與人辦事,差不多都深深蘊藉著分寸的玄機。顯然,一個人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自然也就說不好話,辦不成事,更別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曆數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特別是那些開國創業之君、霸業之主或那些曆朝曆代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列為是知輕重、識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人世間的人通常提到的“會說話”、“會辦事”、“有人緣”、“識體麵”、“知禮節”,差不多都是講究分寸的報償。

世上“分寸”兩個字,掌握好的,成功了;把握不住的,失敗了。人世間的所有競爭,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就在“分寸”之間。

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處世之哲學。在孔子看來,人間的所有事情如果做得過了頭,那麼它就違反了世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遇事不講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坦白說就是君子講分寸,小人不講分寸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當中所碰到最多的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我們要懂得以自己所長去補自己所短。

一個人不論身份的高低,隻要你能夠融入到社會、融入於人群,你就會得到別人的讚同。所以,凡事都要留一點點餘地給別人。多留給別人一點點的機會,等於留給自己機會,也等於創造了自己的機會。做人做事要想得長遠一些,事不要做盡,話不可說絕。有時候,肯定他人就是在肯定自己,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尊重了自己。

3.人生不過一“度”字

不論是哪一種觀點,都有其自身有理的一麵,然而也必定會有一個合適的尺度來衡量。其實說到底,做人也就是做個度。

“度”之重要

“度”,實在是太重要了!“中庸”就是講“度”。《論語·先進》講得對:“過猶不及。”過頭,不及,都不好。朱熹解釋說: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遠不改變。《論語·泰伯》又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已乎!”什麼事都是講究“適度”,“適可而止”。列寧說過,真理多一步就是謬誤。從古至今以來,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度”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論語.堯曰》中也講了“允執其中”。恰當把握事情之“中”,這是關鍵之所在。老子最講究“度”,“物極必反”,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在《老子》這本書當中,他充分表達了這樣的辯證思想。

中庸,並非是在搞折中主義,搞和稀泥,搞無原則。中庸,決不是懦弱,缺乏勇敢,不敢進取。事情總是一個對立的統一體,關鍵之一就在於把握好這個“度”,千萬不要讓其轉化到壞的那一麵。

怎樣把握好“度”?在《論語》一書中表現為“禮”,“禮”是度量的標準;不達到不行,過頭也不行。“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更大的是“克己複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於這樣的道理,正如我們現在已習慣講一句話:“要有禮貌。”

《荀子》裏講的一個故事,可以作為孔子講“中”的注解:“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歎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準則,如果我們違背,就會產生負麵效應。動植物遵循自然生存法則,才能順利地生長;人生在世,處理問題也是如此,把握好一個“度”,才能夠在各自所處相應的環境當中,找準位置,從容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做人需要有度

俄羅斯的一個小官員因為在禮節沒有把握好分寸而最終使自己丟了命。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小官員在劇院看戲,突然打個噴嚏,把坐在前排大官員的禿頂弄髒了。平常一件小事,說聲“對不起”便罷了。可小官員再三道歉,又跑到家裏賠禮,還趕到辦公室負荊請罪。大官員煩了,大聲怒吼與訓斥。隨後,小官員每天都在擔驚受怕之中,過了沒多長時間便抑鬱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