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落時分,獵人發現了一隻野兔,並向它開了一槍。野兔的後
腿受傷了,獵人趕緊命令狗去追。然而過了好長時間,狗並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將野兔追回來。
獵人生氣地問道:“野兔哪裏去了?”
狗趴在地上“嗚嗚”地叫著,獵人明白它的話,意思是說:“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可是最終沒有追上野兔。”
那隻野兔死裏逃生,回到自己的洞穴後,家人急切地問道:“你受了傷,後麵的狗又盡心盡力地追趕,你是如何逃脫的呢?”
野兔回答說:“狗的確是盡心盡力了,可是我卻是竭盡全力地逃命!”
這則小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就是不管我們學什麼、做什麼,隻要我們竭盡全力,讓自己的潛能得到開發,那麼就沒有什麼學不會、做不好的。
再看看上麵那位年輕人,也許他真的付出過勤奮與努力,可是卻遠遠沒有充分地開發自己的潛能,或者在學習上隻是一曝十寒。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原本就是一座潛能的寶庫。從科學理論上來說,人腦的信息儲存量高達5億本圖書,這個數量遠遠超過哈佛圖書館的藏書量。可是,就目前而言,人類的大腦隻開發了5%。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隻要能讓自己的大腦潛能合理地開發,那麼他的能力一定不會遜色於愛因斯坦。
還有人生動形象地作出比喻:“一個人的大腦在正常運轉時所消耗的能量,可以讓一個40瓦的燈泡持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因此,一個人付出了努力卻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要麼是方法不對,要麼就是沒有竭盡全力。
2004年,年輕的卡特從哈佛商學院畢業。沒過多久,幸運的卡特便被一家大公司錄用了。
上班的第一天,老板讓卡特說幾件自己覺得十分出色的事情。
於是,卡特揚揚得意地說起了自己在哈佛的學習成績:“在全校
好幾百名學生中,我的成績排在第14位!”
卡特本以為老板聽了會大大地誇獎他一番,可是老板卻反問道:“為什麼不是第1名呢?你竭盡全力去學習了嗎?”
這句話讓卡特無言以對,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開始反思自己,並且將老板的話牢記於心。
就這樣,卡特不斷地告誡與鼓勵自己,在工作上從來不會自滿,也沒有絲毫的鬆懈,而是竭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最後正如你想象的那樣,卡特成功了!他用3年的時間成為了公司裏的高層管理者,並且出版了自己的自傳,鼓勵人們竭盡全力去追求、去學習。
卡特的成功並不是一種偶然,而是懂得釋放自己的潛能,懂得竭盡全力去奮鬥。我想對青少年朋友說的是:你所付出的勤奮與努力,與你所得到的回報將成正比!當你感到學習有一定壓力的時候,也許並沒有竭盡全力。
“盡力而為”與“竭盡全力”是存在差別的,前者發揮了自己的能力,後者卻讓自己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青少年正處於大腦活躍期,如果沒有讓腦細胞活躍起來,就會陷入一種低沉的抑製狀態,時間久了,自然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現象。
那麼,青少年朋友應該如何激發自己的大腦潛能,讓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呢?
哈佛學子們的心得體會就是:
1.不要忽略任何一門理論性知識。
2.善於思考,盡量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解釋。
3.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並且找出它們的共通性。
4.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從現實生活中總結出經驗。
5.多與同學、老師交流,從他們那裏獲得更多的知識。
◎哈佛成功指南
有一個成語叫“戶樞不蠹”,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門軸不經常轉動,就會被蟲蛀蝕。反過來說,就是經常轉動的東西不容易被腐壞,比如我們的大腦就是如此,勤於動腦,才能更加聰明。青少年的大腦就像一個潛能的寶庫,學習潛能也是無限大的。如果你的大腦不經常使用,相應的腦神經分枝就會出現萎縮死亡的狀況。這也就是人們經常愛說的“腦子越用越聰明”。不管做什麼事情,“盡力而為”是遠遠不夠的,這樣隻能說明你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卻無法讓自己超越平庸的界限。也隻有“竭盡全力”,讓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你才能取得更突出的成功!
◎哈佛心理研究院
你是行動上的巨人成行動上的矮子嗎?
心理測試:下麵的題目請根據自身的情況回答,“是”為1分,“不是”為0分。
1.你的心裏總是有許多奇特的想法。
2.你是一個性子比較慢的人。
3.你認為自己有可能劈腿嗎。
4.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否能夠按時完成。
5.計劃好的事情,不管發生什麼狀況都要想辦法完成。
6.你認為健康比財富更重要一些。
8.對於工作或者學業,你比較習慣細水長流。
9.即便沒什麼大事,你也不會放任自己睡到太晚。
10.你通常比較有節製,不管是口腹之欲或者其他嗜好。
結果分析
0~3分:你是一個純粹的幻想派,總能找到各種理由讓自己無法開始新的計劃,也許你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卻不能有效地利用好時間,也不能與夢想更接近一點。
3~6分:你屬於懈怠派,雖然你擁有過人的天賦與智慧,可平時總是耽於玩樂,將自己計劃好的事情拋到九霄雲外,任何事情都一拖再拖,直到火燒眉毛才有所行動。
6~9分:你屬於一個高效率的行動者,不過在做事情之前,總會考慮顧忌太多,當然在你看來這些都是必要的,是確保行動萬無一失的基礎性規劃。
10分:你是真正意義上的行動派,你做得永遠比想得快,頭腦中的方案尚未成形,你已經著手將其付諸行動。這樣的你總是在別人之前就獲取了成功。
做最簡單的事:不斷超越上一次的表現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
——莎士比亞
◎讀一讀,想一想
泰戈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都不是站在同一個場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邊,有的在平原,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站著不動,所有人都必須往前走。”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我們不斷前進呢?哈佛大學給你的答案是:永不滿足!
哈佛學子都是優秀的精英,無論把他們放在什麼地方,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不過,哈佛學子從來不自滿,也不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優秀了。他們不安於現狀,總是積極進取。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沒有被社會所淘汰,也沒有被世人所遺忘。
你應該認識偉大的畫家畢加索吧?他就是一個永遠不滿足的人。在畢加索90歲高齡的時候,他創作的畫依然追求新鮮與獨特的藝術感,就好像畫中的景
物是他第一次看見一樣。
一般的畫家在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之後,就不會再追求改變,如果他們的作品得到世人的認可與稱讚,他們就不願意做出改變了。然而畢加索卻不同,他的畫作總是給人帶來新鮮感,甚至他的一生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繪畫風格。畢加索的畫作,不能隻用眼睛去欣賞,而要懂得用思想去欣賞,那些色彩豐富柔和,輪廓鮮明的對比,都是他不安現狀、永不滿足的精神體現。如果一個人在獲得一定的成就後就滿足於現狀、那麼又如何再攀事業的巔峰呢?畢加索能夠不斷追求創新,以永不滿足的“車輪”不斷前進,我想你也一定能夠做到!
早在幾個世紀以前,英國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做燈絲,它雖然能夠發出亮光,不過光線很刺眼,耗電量也很大,壽命也不長,並不適合於普通老百姓。後來,愛迪生決定重新發明一種電燈,從而讓千家萬戶都能用上。
為了尋找到一種最好的材料作為燈絲,愛迪生已經試驗過1600多種材料,這時候外界的各種嘲笑和譏諷聲不斷傳來,愛迪生卻沒有在意這些,因為他一心隻想讓電燈走進千家萬戶。有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看著老朋友身上穿的棉衣,他突然有了靈感:“棉線,為什麼不嚐試一下棉線呢!”於是,愛迪生把棉線裝進了燈泡裏,1個小時,2個小時,3個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個小時,然後燈絲才被燒斷。這也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燈泡。這一天也被人們定為電燈的發明日。麵對這樣的成功,愛迪生卻沒有感到滿足,因為他希望做得更好,也更加實用。
“45個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讓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個小時,甚至幾千個小時……”愛迪生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直到現在,人們對燈泡又進行了全新的改進,也就是用鎢絲做燈絲,並且在燈泡內充入惰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
無論是在畢加索還是愛迪生身上,都有一種永遠不滿足的精神。這也是你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當你擁有了一顆永遠不滿足的心之後,離成功也就不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