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一書,至今無準確成書年代和撰者可考,曆代兵書也未曾收錄。“三十六計”一語,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可見,三十六計的說法,大概在1500年前就已經形成。

《三十六計》的計名來源頗廣,有的來源於曆史典故,如圍魏救趙、暗渡陳倉;有的來源於古代兵書,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有的來源於日常用語,如指桑罵槐、反客為主;有的來源於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

在《三十六計》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如第三計“借刀殺人”,原文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也就是說,“借刀殺人”之計與損卦密切相關。先定計,後推卦,這是《三十六計》的特色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十六計》的理論基礎就是《周易》的陰陽法則。《三十六計》原文運用陰陽變化之理,論證剛柔、奇正、攻防、虛實、勞逸等相反相成的關係,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隨著時間的流逝,《三十六計》早已超越了軍事著作的範疇,已經深入民間而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每一計都成為一句琅琅上口的成語,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廣為傳誦運用。軍事家以它運籌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闔縱橫,商家以它爭贏取利,平凡人以它為人處世……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讀法,並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華和養分,將它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三十六計活學活用》一書,致力於更好地挖掘出《三十六計》博大精深的智慧並延伸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從軍事、商業、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麵,對《三十六計》進行全新解讀,並對每個方麵都輔以經典案例,每個故事均配有精美圖片,使本書融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觀賞性於一體。讓讀者在凝煉通俗的文字和生動形象的圖片中,品味《三十六計》的精彩演繹。

劉燁

2006年夏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