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人都有著失敗的人生呢?原因有千千萬萬,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皆因心性法門未打開。
《六祖壇經》中講,“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意思是說,真正的佛法並沒有什麼頓漸之分,隻是有這種明心見性的教法,愚昧無知的人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雖然講說的教法可能千差萬別,就其所隱含的真理而言卻隻是一個。如果有錯誤的思想和不良的情緒存在,那麼心中就一片黑暗,應該以智慧的陽光來驅散黑暗。
如果用六祖慧能的觀點來回答,隻能是這些人“煩惱暗宅中”,而這些人若想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話,就必須“常須生慧日”。
從六祖慧能的觀點中我們不難得出,錯誤的觀點和不良的情緒常常會直接導致失敗。
南陽慧忠禪師是當時一位很有名的得道高僧,稟受六祖慧能法脈,隱居南陽白崖山黨子穀四十餘年。
明代宗大曆三年,詔南陽慧忠禪師入宮傳法。當時,代宗手下有一位奇異之士,能掐會算,自稱太白山人,代宗對之極為尊敬。
兩位高人會集,代宗便有意讓二位見上一麵,以分高下。
俗話說:“文無第二,武無第一。”慧忠禪師與太白山人一見麵,兩人便互相考較起來。慧忠禪師問道:“不知太白山人擅長何術?”
太白山人回答:“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萬物。本人精於算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慧忠禪師微微一笑,道:“那麼我問你,你所住的山是雄山還是雌山?”
這可是從未有過的問題,山還有雄雌之分嗎?太白山人聽都沒聽過,一時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慧忠禪師不給他喘息之機,又問道:“殿上此地是何地?”
太白山人回答:“容我掐算一下。”
慧忠禪師道:“不用算了,你既識字,且看我寫的是什麼?”
說罷,隨手在地上劃了一筆。太白山人立即回答:“是一。”
慧忠禪師道:“在土上寫一筆,難道不是王字嗎?你所站的地方是王地,這還用算才知道嗎?”
慧忠禪師又問:“三七是多少?”
太白山人回答:“是二十一。”
慧忠禪師道:“難道就不能是十嗎?”
慧忠禪師隨即對代宗說:“這個人,問山不知山,問地不知地,問字不知字,問算不知算。陛下,從哪兒弄來了這麼個活寶?”
代宗隨即對太白山人說:“慧忠禪師才是真正的國寶呢!”
二人相視,莫不哈哈大笑。太白山人也被慧忠禪師的風趣機敏所傾倒,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慧忠的言詞卻令便殿上的魚朝恩氣憤不已。魚朝恩自負精通佛法,卻沒見過慧忠禪師這樣談吐機敏的佛門人物。他心想:慧忠名為高僧,卻靠賣弄口舌取悅於人,莫不是欺世盜名之徒吧?
他也想當眾賣弄自己的學問,便昂首闊步來到慧忠跟前問道:“請問禪師,佛法所謂的無明是什麼?無明從何而起?你既是當世名僧,對這個問題自該有些心得吧?”
魚朝恩的問話內含譏諷之意,慧忠禪師焉能聽不出來,便回答說:“人快死的時候,滿臉衰相畢現,這時即便是奴才也會問學佛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