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4)(1 / 3)

《增長的極限》發表40年來,地球這個人類唯一家園的生態狀況更加惡化了:生態災難頻發,氣候變化對全人類的威脅日趨明顯。誠如這本書的第3版《增長的極限:30年全球經典》所指出的:“人類正處在‘超越極限’的危險邊緣,雖然過去的30年裏,我們有一些進步,如新科技、新製度,但羅馬俱樂部對此似乎比30年前更悲觀了……30年裏人類沒有真正把握機會及時糾正正在因循的發展路線”,生態係統給人類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再不進行發展觀和發展模式上的革命,21世紀就注定要成為災難的世紀,甚至滅絕的世紀了!在這樣的語境下,本書的警示價值和思想文化變革的引領意義更加凸顯。

英國評論家泰德指出,英國目前正在重新掀起關於“增長的極限”的討論熱潮。2007年10月,瑞士召開會議,以“增長的極限——超越極限增長”為題討論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問題。2008年,澳大利亞學者格雷姆·特納發表論文《比較〈增長的極限〉與三十年的現實》,證實30年來工業生產、食品生產與汙染方麵的變化與《增長的極限》所做的預測基本一致。同年3月,意大利東皮埃蒙特大學的卡拉教授在羅馬俱樂部和世界政治論壇聯合舉辦的“從全球警告到全球政治”會議上,發表報告《增長的極限,此時與彼時》。2009年4月23日,鑒於《增長的極限》的作者使得人類社會首度正視可持續性麵臨危險,日本科學技術基金會授予梅多斯“日本獎”。

《增長的極限》沒有過時,依舊在對世界的走向發揮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理論精讀

1.正規的世界模型

梅多斯運用科學方法,將係統分析的先進手段與現代計算機結合而建立了一種正規的世界模型,該模型主要用來研究具有全球意義的五種基本趨勢:加速工業化、人口急速增長、廣泛的營養不良、不能再生的資源消耗和日益惡化的環境。梅多斯等認為,這個數學模型在迄今已有的各種模型中應當是無與倫比的。它有兩大優點:一方麵,它的每一項假定都已明確地寫出來,可以任人審查與批評;另一方麵,這些假定都經過仔細的檢查、討論與修改,它們所包含的結果都能夠由計算機準確無誤地探求出來。這一研究工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假如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與資源消耗按目前的增長趨勢繼續下去,全球的經濟增長將在今後100年內達到極限;

第二,改變這類增長趨勢並達到一種長期保持生態穩定和經濟穩定的狀況是完全可能的,全球經濟的均衡狀態將會使世界上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

第三,人們越早開始努力爭取這種全球經濟的均衡,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指數增長的本質

梅多斯等人首先討論了指數增長的本質。“當一個量在一個既定的時間周期中,其百分比增長是一個常量時,這個量就顯示出指數增長。”梅多斯等人指出,上麵提到的五種趨勢都有增長的勢頭,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而仍讓它們以指數增長的勢頭發展下去的話,這個行星上增長的極限遲早將在今後11年中發生,最可能的結果將是人口與工業生產力雙方有相當突然的不可控製的衰退。

梅多斯等人用翔實的資料、數據,結合生動的圖表,說明了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長,按目前2.1%的增長率,增加一倍的時間是33年。具體到係統動態模型而言,人口增長的正反饋環路由平均出生率代表,而且其負反饋環路由平均死亡率代表。工業化之前,出生率與死亡率都比較高,因此人口增長速度很慢;自工業化以來,世界各國的死亡率都先後降低,因此正反饋環路越來越占優勢,結果是人口總數急劇增長。在他們看來,這種增長指數是有其極限的。他們認為,為了將世界的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指數合理地維持到21世紀,有兩類因素是必要的:第一類包括維持生理活動與產業活動的物質必需品,即糧食、原料、燃料與廢物利用的生態係統,它們都是能計量的,而且是地球上增長極限的最終決定因素;第二類因素指社會必需品,如和平與社會安定、教育和就業,以及技術進步等,對它們都難以估算。因此,梅多斯等人先假定有較好的社會條件,然後通過估計物質資源的世界儲存量來計算地球的增長極限。

梅多斯等人認為,全世界可耕地麵積中較肥沃的一半已被開墾,而開墾另一半的代價很高,以致社會已經判定它“不經濟”。這是一個普遍被限製的社會問題(指每年有1000萬至2000萬人的死亡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歸因於營養不良)。他們假定人們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來耕種所有的耕地,並且不計算土地腐蝕的損失與改做非農業用途的可耕地,假如人口增長率和人均土地需要量不變,則從1970年起的幾年內就可能產生一種連潛在可耕地都會感到嚴重不足的局麵,而人類也許僅有很少的時間對一個有限空間裏所造成的危機做出反應。另外,退一步說,即使技術進步和投資因素使土地的生產率提高4倍,此危機也會在21世紀中葉到來,何況這裏還有成本遞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