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就是發了工資秒轉餘額寶”
//@班主任來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考維(Markowitz)茨經過大量觀察和分析,認為如果在兩個具有相同回報率的證券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任何投資者都會選擇風險小的;同樣,出於回避風險的本能,投資者通常持有多隻證券——受這個結果的啟發,1952年馬考維茨提出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Theory),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好吧,是不是覺得班主任很囉嗦,不就是把工資放餘額寶裏掙點收益嘛,怎麼扯起了資產分配?同學,你以為把工資都放餘額寶就是理財了,啊,後麵的路,還有點長哦。
先說說關於“投資組合”的六大
錯誤理解
:(如果你沒有這些問題,直接跳到最後一段看結論)
1.投資組合就是用在股票投資上的,我不炒股,因此不需要組合。
——其實,既有證券投資組合,也有資產投資組合
2.
投資組合是專業人士幹的事兒,理論什麼的我一生都學不會。
——不用學理論,隻要會運用結論就夠啦
3.
就是“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我已經這麼做了。
——很好,但是你知道需要“選籃子”或者“雞蛋籃子配”嗎?
4.
我做了投資組合,但是熊市來了,還是沒賺錢。
——嗯??那你損失減少了嗎?如果有,恰恰說明它有用
5.
我照著“某某”明星基金經理配置做的組合,他去年排名第一!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你不會恰好有個一億幾千萬吧?
6.
我又不打算要高收益,隻想每年妥妥地獲得國債5%的收益。
——金句來了:投資組合的最大功能是避險,“保守黨”最愛,還等什麼呀,往下學吧!
事實上,關於投資組合的理論一直在進步。傳統投資組合認為:
(1)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麵,否則“傾巢無完卵”;
(2)組合中資產數量越多,分散風險越大。
但是,現代投資組合認為:
(1)可以有最優投資比例,在一定條件下存在一組使得組合風險最小的投資比例;
(2)最優組合規模:隨著組合中資產種數增加,組合的風險下降,但是組合管理的成本提高。當組合中資產的種數達到一定數量後,風險無法繼續下降。也就是說,不是越分散越好,關於最佳的“持有數量”,後文會提到。